山東理工大學“焦桐薪火”實踐團赴北崮山村開展“三下鄉”活動
8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焦桐薪火”實踐團走進博山區北崮山村——焦裕祿同志的出生地與成長地,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子們在紀念館的歲月留痕里、故居的生活印記中、村莊的發展變遷間,觸摸初心溫度,傳承精神薪火。

實踐團首站踏入焦裕祿紀念館,玻璃展柜里的“三件寶”直擊人心:斑駁的自行車見證他走遍蘭考120多個村莊的足跡,磨破的藤椅承載他強忍肝癌劇痛工作的日夜,褪色的雨傘記錄他冒雨訪貧問苦的身影。“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展板上的遺言字字滾燙,讓在場學子紅了眼眶,仿佛看見那個在風沙中挺立的身影,正用生命詮釋“迎難而上”的擔當。

移步焦裕祿故居,青磚小院樸素寧靜。講解員指著墻角的舊農具說:“少年焦裕祿常幫鄰里耕地,那時就常說‘力氣用了還會有,幫人一把心里暖’。”泛黃的課本、磨損的鐮刀,一件件舊物勾勒出他“親民愛民”的精神源頭。正是故鄉的沃土與鄉鄰的溫情,孕育了他后來“心中裝著全體人民”的赤子情懷。

接著,學子們踏著青石板路,走訪了后方醫院舊址、焦裕祿入黨處。在入黨處的老槐樹下,大家駐足良久——正是在這里,青年焦裕祿立下“為人民服務”的誓言,這份初心穿越八十余載,依然激勵著當代青年。

傍晚的座談會上,村委委員焦超講述的往事讓精神愈發鮮活:“焦書記生前總說‘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現在我們修水渠、建民宿,都是跟著他的路子走。”學子們爭相分享感悟,從“紙上精神”到“腳下實踐”,北崮山村的一天,讓焦裕祿精神從歷史深處走來,成為青年可感可知、可學可踐的行動指南。

離村時,夕陽灑在村口的“焦桐”上,枝葉舒展如傘。實踐團成員說:“北崮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告訴我們:傳承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的賽道上,做為民服務的‘實干者’,當攻堅克難的‘排頭兵’。”
攝影:賀文博
撰稿:陳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