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指示精神,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教育民生學院的青年學子們懷揣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忱與使命感,于2025年暑期(6月26日至7月10日)組建了“山海絲緣”社會實踐隊。他們以“指尖牽古韻,木偶越山海”為鮮明主題,開啟了一場跨越福建泉州與四川、重慶三地的深度文化實踐,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線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作為實踐核心,譜寫了一曲動人的青春傳承樂章。
系統學習:筑基千年藝脈 實踐啟程前,隊員們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月26日,實踐隊全體成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集中學習與準備。他們不僅廣泛查閱歷史典籍、地方文獻和專業研究資料,細致梳理提線木偶戲從唐宋萌芽、明清繁盛到當代保護的發展脈絡,更邀請學院相關專業課程導師進行專題講座。導師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提線木偶戲的歷史淵源、地域特色(如泉州嘉禮戲的獨特地位)、主要流派及其藝術精髓,讓隊員們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有了系統性的理論認知。尤為可貴的是,隊員們并未止步于理論學習,而是動手實踐,利用紙杯、彩筆、絲線等簡易材料,制作出形態各異的“杯型木偶”。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讓隊員們直觀理解了木偶造型與操控的基本原理,為后續深入泉州的實地學習以及返校后的校園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隊員小李感慨道:“親手制作的過程,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指尖與木偶之間那份微妙的連接,仿佛觸摸到了千年技藝的溫度。”
深度體驗:溯源泉州,沉浸千年精粹 6月27日至29日,實踐隊抵達此次文化尋根的首站——被譽為“木偶之鄉”的泉州,這里正是提線木偶戲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中心。
初探非遺寶庫:首日上午,隊員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珍藏的歷代木偶精品,從古樸典雅的宋代遺風到工藝繁復的清代杰作,再到現代大師的創新之作,構成了一部立體的木偶藝術史。當親眼目睹傳承人指尖翻飛,絲線牽引下的木偶或揮毫潑墨,或舞刀弄槍,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時,隊員們無不為之震撼。近距離的觀摩學習后,隊員們抓住寶貴機會,與資深非遺傳承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傳承人們不僅分享了學藝的艱辛與堅守的執著,更手把手地傳授了提線木偶“勾、挑、提、撥”等基礎操作技法的訣竅。“要讓木偶‘活’起來,心要靜,手要穩,力要勻,線與偶要合為一體。”非遺傳承人老師語重心長的指導,讓隊員們對“人偶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悟。
深化理論認知:28日,實踐隊深入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木偶書店,參加精心安排的“木偶文化講堂”。專業講師從音樂角度解析了提線木偶戲獨有的“傀儡調”唱腔體系,其古樸悠揚的韻味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密碼;又從美術角度剖析了木偶造型的夸張與寫意美學,從發飾、臉譜、服飾紋樣中解讀角色性格與地域審美。理論知識的深化,為實踐操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導框架。
指尖上的修行:理論學習后,便是緊張的實操練習。在傳承人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隊員們分組練習提線技法。從最初的絲線纏繞、手忙腳亂,到逐漸掌握松緊配合、力道協調的竅門,嘗試讓木偶完成轉頭、抬手、行走等基本動作。每一次指尖的細微調整,都牽動著木偶的“生命律動”。隊員小郭在練習筆記中寫道:“操控提線如同與木偶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那份專注與投入,讓人忘卻時間流逝。”
志愿宣講傳薪火:29日,隊員們走進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他們結合前幾日的所學所思,精心準備宣講內容,化身“小小傳承人”,在展陳區域為游客進行志愿講解。他們生動講述提線木偶戲的起源、發展、藝術特色及其在閩南僑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將木偶戲的千年故事融入波瀾壯闊的僑鄉記憶長河中,使非遺文化在互動交流中“活”起來。當晚,隊員們并未停歇,圍坐進行深度反思總結,并分工協作,將實踐中的精彩瞬間剪輯成宣傳視頻,設計制作主題海報,以青年人的審美視角和傳播方式,為提線木偶戲的跨地域傳播積蓄力量。
創新傳播:聯動閩川,煥發時代新生 帶著在泉州汲取的深厚滋養和實踐經驗,7月7日至10日,實踐隊返回隊員家鄉川渝地區,開啟文化傳播的第二階段,致力于將閩南古韻與川渝風情碰撞融合,探索非遺在新時代、新地域的創新表達。
雙線調研察民情:7月7日,實踐隊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深度調研。線上,精心設計的電子問卷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重點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人群對提線木偶戲的認知程度、興趣點以及對非遺傳承的看法。線下,隊員們分組走上成都、重慶的街頭巷尾,進行隨機訪談和問卷調查,耐心傾聽市民對這項來自福建的古老藝術的直觀感受和寶貴建議。同時,隊員們向路人遞發自行設計的宣傳海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提線木偶的文化價值、藝術魅力和保護意義,讓這份“指尖上的藝術”在川渝大地的市井煙火中播下種子。
校園課堂育新苗:7月8日,“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隊員家鄉的中小學精彩上演。實踐隊以“非遺+教育”的創新模式,打造了別開生面的提線木偶文化課堂。
鄉音講述“龍門陣”:隊員們充分發揮川渝文化特色,用親切的四川方言“擺起了龍門陣”,將提線木偶從宋代起源、發展演變到現代創新的恢弘歷史,巧妙地融入生活化的故事敘述中,詼諧生動,拉近了古老藝術與青少年的心理距離。
互動體驗零距離:課堂現場展示了從泉州帶回的傳統經典提線木偶形象“五虎上將”,其盔甲鮮明、氣宇軒昂;同時呈現了融入現代元素的創新益智玩具“小丑提線木偶”,色彩鮮艷、造型活潑。最激動人心的環節是讓同學們親手嘗試操控。當同學們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牽動絲線,看到木偶在自己手中做出各種動作時,課堂瞬間沸騰。一位初一學生興奮地喊道:“哇塞!還以為非遺都是博物館里老古董呢,沒想到這么好玩!操控它感覺像在玩一個超酷的‘立體手辦’,太有意思了!安逸得很!”這份親身體驗帶來的驚喜與成就感,是任何說教都難以替代的。
巧手創意續傳承:在創意手工環節,隊員們引導同學們利用彩色卡紙、一次性紙杯、毛線、吸管等常見材料,制作簡易的DIY紙杯提線木偶。重點鼓勵同學們在紙杯上繪制具有川渝特色的川劇臉譜圖案。“看,給紙杯畫上變臉的臉譜,再用毛線當‘提線’,傳統木偶的操控原理就能在我們的手工里活起來!”隊員小劉的講解點燃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一件件融合了閩南提線技藝與川劇臉譜元素的獨特“小木偶”在孩子們手中誕生,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工藝對話與創新啟蒙。
數字時代新啟迪:隊員們更結合當下數字生活背景,引導同學們進行深度思考:現代生活中,手機屏幕推送的信息流、社交軟件的即時消息、游戲中的任務獎勵機制,是否也像無數根無形的“提線”,牽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與時間?滑動屏幕的指尖,與操控木偶提線的手,是否存在某種隱喻?啟發青年一代在享受數字便利的同時,學習提線木偶操控者“收放自如”的智慧,于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主意識,掌控人生的“提線”,而非被其束縛,從而追尋內心的本真。
入戶宣講潤鄉鄰:7月10日,實踐隊員深入鄉村,走進農家小院,開展一對一的“非遺入戶”宣講。他們攜帶精致的木偶道具,像朋友拉家常一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娓娓道來提線木偶戲的千年傳奇——從宋代勾欄瓦舍里的傀儡戲起源,講到它在閩南紅磚古厝中的興盛,再到當代藝術家們賦予它的新生命。村民們好奇地觸摸著木偶華麗的服飾和精巧的機關,聽著隊員們講解絲線操控的“勁道”與“巧勁”。圍觀的王大娘驚嘆不已:“這個線線一拉,木頭人就能動得這么乖嗦!老祖宗的東西硬是了不起!”這份面對面的親切互動,讓深藏于古籍和舞臺的非遺技藝,真正“活”在了田間地頭,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認知。
實踐收獲:青春賦能,賡續千年薪火 “山海絲緣”實踐隊此次跨越千里的非遺傳承之旅,創新性地采用了“系統性理論學習+沉浸式深度體驗+多元化創新傳播”的三維實踐模式,有效突破了提線木偶戲的地域限制,架起了連接閩南與川渝的文化橋梁。
對于參與其中的青年學子而言,這趟旅程收獲遠超預期:他們不僅深入領略了提線木偶戲“懸絲傀儡,指掌乾坤”的獨特藝術魅力,系統掌握了其悠久的歷史脈絡、復雜的操作技藝和精深的藝術理論,顯著提升了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跨學科理解能力;在深入田野、策劃活動、組織宣講、團隊協作的過程中,隊員們的項目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度交流、與不同地域群體的文化碰撞,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激發了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理念、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創新思維,涵養了自覺擔當文化傳播使者的責任意識。隊員小林在總結中深情寫道:“半個月的實踐,指尖磨出了薄繭,心中卻燃起了更旺的火。我們觸摸到的不只是木偶的絲線,更是中華文脈的根。這份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是此行最珍貴的烙印。”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教育民生學院的學子們,以實際行動響應時代召喚,用青春的腳步丈量文化傳承的版圖,用創新的思維激活古老藝術的生機。他們以“指尖”牽起千年的古韻,助力提線木偶這一國之瑰寶跨越山海,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翩躚起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注入了澎湃而鮮活的青春力量。這場跨越地域的傳承之旅,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技藝的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認同與自信的播種之旅,其回響必將深遠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