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學子“三下鄉”——走進自然,宣揚環保
三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我心里漾開了關于生態保護的層層漣漪。從南京的博物館到宿遷的社區,從知識傳播到親手種樹,每一步行走都讓我對“環保”二字有了更鮮活、更深刻的理解。
在古生物博物館的志愿工作中,我第一次以“環保引導者”的身份站在游客面前。當我彎腰撿起地上的塑料瓶,當我指著垃圾分類標識耐心解釋“廚余垃圾要瀝干水分”,忽然意識到:環保從來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藏在“不亂扔一張紙”“正確投一次垃圾”的細節里。與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交流時,他們說“保護文物先要保護環境,否則潮濕、污染會毀掉歷史的痕跡”,這句話讓我明白,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其實是同根而生的責任。
羊山公園的“游戲時間”是最熱鬧的記憶。看著小朋友們舉著集章卡蹦蹦跳跳,在垃圾分類模擬投放區爭論“奶茶杯算不算可回收物”,在生態拼圖前驚嘆“原來濕地能凈化這么多水”,我忽然懂得:環保宣傳不該是嚴肅的說教,而應是像這樣帶著溫度的分享。有位阿姨說“以前總覺得垃圾分類麻煩,今天玩著玩著就記住了”,這讓我確信,哪怕只是一個小游戲,也能在人心里播下環保的種子。
最后一天在泗陽的經歷,更像是一場“沉浸式修行”。握著鐵鍬挖坑時,掌心磨出的紅痕提醒我:種下一棵樹,遠不止“挖坑澆水”那么簡單——需要判斷土壤濕度,需要調整樹苗垂直度,需要考慮后期養護,就像生態保護,從來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步步用心”。下午在社區清理垃圾,當我們把草叢里的塑料袋、墻角的煙頭等一一清走,一位大爺說“你們來了,小區都亮堂了”。這句話里的暖意,比任何榮譽都珍貴。
三天很短,短到還沒來得及記下每一張參與活動的笑臉;三天又很長,長到足夠讓我明白:環保不是少數人的“壯舉”,而是每個人的“日常”。回到校園,我開始下意識地檢查宿舍垃圾桶是否分類,看到教室的燈沒關會主動關掉。因為我知道,那些在博物館撿起的垃圾、在公園種下的樹苗、在社區聽過的故事,早已悄悄變成了一種責任——不是結束于實踐活動的落幕,而是開始于每一個平凡的當下。
或許我們能做的很少,但只要像那顆小樹苗一樣,扎根土壤、持續生長,終會看見更多綠色蔓延。這,就是“拾光”給我的最好答案。
三下鄉推薦
- 七月啟幕,曲園薪火蓄勢待發
- 七月伊始,暑氣如一層溫熱的薄紗,漸漸籠罩大地。在這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時節,“曲園七秩,薪火承韻”實踐團的工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