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感悟改革力量:安徽理工大學學子走進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
踏尋先輩足跡,感悟信仰力量。2025年7月2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紅色基因·時代新聲”團隊整裝待發,迎著烈日驕陽來到了位于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的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在這片點燃農村改革“星星之火”的土地上,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歷史實踐課。
走進歷史現場:見證思想解放的破冰之地
小井莊,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并非以驚心動魄的“紅手印”聞名,而是以一場關鍵性的理論研討會奠定了包產到戶改革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合法性。走進紀念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泛黃的會議記錄、樸素的農居場景復原、詳實的政策文件、生動的圖文展板,以及記錄著當年激烈討論場景的珍貴照片,無不向我們訴說著1978年那個思想激蕩的春天。
講解員深情地講述:“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肥西全縣100萬畝農田七成受災。當時的區委書記湯茂林憂心忡忡,為了解決這一困局,1978年9月15日晚,湯茂林在自己蹲點的柿樹公社黃花大隊的一間茅草屋里召開黨員會議,面對赤地千里的現實,會議沒有停留在空泛的討論,而是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充滿政治勇氣的決定:將土地分到每一戶農民手中!”這一措施,雖然名義上是“借地渡荒”,但其核心——將土地產出與農戶利益直接掛鉤的“包產到戶”實質,已清晰可見。在那個思想禁錮尚未完全打破的年代,這無疑是一次“踩雷區”的壯舉,體現了湯茂林等基層干部心系百姓、敢于擔當、實事求是的非凡膽識。

圖為團隊成員聽講解員講述歷史故事。韓毅 供圖
實踐檢驗出真章 豐收喜訊證實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包產到戶一經推行,立刻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農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精耕細作,悉心照料著屬于自己的“責任田”。辛勤的汗水澆灌出沉甸甸的果實。1979年夏收,山南地區迎來了久違的、令人振奮的大豐收!糧食產量大幅躍升,家家戶戶的糧倉充實起來。這鐵一般的事實,無聲卻有力地證明了“包產到戶”的巨大威力。群眾臉上洋溢的笑容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對這一探索最樸素的肯定,也如春風般吹散了圍繞在“包產到戶”周圍的疑慮陰霾。
山南的實踐和顯著成效,引起了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的高度關注。1979年,在豐收的喜悅中,萬里同志親臨山南考察。他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農戶,親眼目睹了包產到戶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小井莊等地,他由衷地贊揚:“小井莊干得好!” 這句肯定,不僅是對山南干群探索精神的巨大鼓舞,更是對“包產到戶”這一新生事物的明確支持,為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圖為萬里同志的故居。供圖 凌文韜
稻浪聲中聽驚雷,踏過展板走田埂
躬身實踐,走出紀念館,我們來到了小井莊新農村。盛夏的小井村,田野蔥蘢,生機勃發。目之所及皆是連片綠意盎然的稻田與整齊的農家院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鄉村圖景。車輛甫一進村,便有熱情村民上前相迎。一位膚色黝黑、笑容淳樸的大爺主動上前,詳細為隊員們指引村內路線,并介紹當地耕作習俗與生活變遷,言語間洋溢著對家鄉發展的自豪。

圖為團隊成員漫步于小井莊內。陸藝之 供圖
從山南黃花大隊茅草屋里的憂心決策,到小井莊等地的豐收喜悅,再到省委會議上的正名落“戶”,這一段歷史清晰地勾勒出中國農村改革初期在安徽基層的艱辛探索與偉大突破。作為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新生力量,我將帶著從小井莊汲取的“責任”與“擔當”之火種,更加堅定地走在求知的道路上,努力練就過硬本領,未來在守護國家安全生產、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偉大事業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續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篇章”!
(通訊員 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