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3日,長江師范學院大數據與智能工程學院“智愿鋒行”青年志愿者服務團赴重慶市涪陵區新妙鎮開展“三下鄉”系列實踐活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以專業優勢為扎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愛國教育:紅色足跡尋初心,薪火相傳勵擔當 紅色資源是新時代青年學子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進力量的寶貴資源。服務團與當地老黨員共同走進涪陵區劉伯承護國之役紀念館,在青瓦木樓間,志愿者沿“護國起義”“養傷歲月”“軍神風范”展陳脈絡,通過戰地文書、護國軍軍服等實物,回溯1916年劉伯承組建護國軍、領導反袁斗爭的崢嶸歷史,感悟其養傷期間與群眾結下的“軍民魚水情”。一位老黨員表示,愛國要靠實干,革命精神要一輩子學、一輩子做。這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讓志愿者們進一步堅定了以更飽滿的熱情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網絡安全:智解“銀發”安全鎖,共筑鄉村防護網 在建設數字中國的關鍵任務中,網絡安全是首要防線。準確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核心要義,結合數字鄉村建設中“安全筑基”的現實需求,志愿者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理念和要求,通過案例展板、宣傳單和情景模擬,剖析網絡詐騙套路,重點關注老年群體與留守家庭,為村民筑牢網絡安全防線,讓數字技術惠及民生,讓科技發展“點亮”鄉村生活。
科技啟蒙:AI點亮“數字夢”,智趣體驗“潤童心” 在培育創新人才的時代呼喚下,科技啟蒙是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提升農村科普效能,既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志愿者精心策劃、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啟蒙課堂,用通俗語言解碼人工智能的奧秘,創造沉浸式AI體驗場景,介紹數字技術在智慧農業、課堂學習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讓科技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為推動國家數字人才培養注入青春力量。
李子種植:數字驅動新發展,產業升級促振興 在鄉村農業振興的宏大征程中,數字驅動是強勁引擎。服務團赴新妙鎮普陀村李子種植基地調研,全面了解基地現狀,深入挖掘種植優勢。該基地采取集中種植模式,李子品種豐富、口感脆爽,每年都吸引不少周邊居民驅車前來采摘。
普陀村黨支部書記王美介紹,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李子種植已被打造成普陀村的重點產業,顯著提高種植戶收入。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興起,李子種植也遇到瓶頸,主要表現為數字驅動不足、科技人才欠缺等。針對這些痛點,志愿者們與王美深入探討產業數字化轉型策略,提出系列解決方案:一方面探索利用傳感器、智能灌溉、環境監控、病蟲害預警等系統實現生產管理數字化,提升種植效率;另一方面借助短視頻營銷等工具搭建電商平臺,打破產銷壁壘,為村民開辟以數字經濟為支撐的增收新渠道,為李子產業發展注入數字化活力。
制造產業:科技賦能新動力,升級轉型向未來 在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下,創新驅動是核心路徑。重慶市涪陵區昌隆源混凝土有限公司是涪陵區重點建材企業,不僅參與了龍頭港作業區二期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更在環保領域通過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多次環評審批,形成了“綠色生產”的鮮明特色,成為新妙鎮富民企業一張亮眼“名片”,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服務團走進企業參觀調研,了解企業在制造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背景下,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成績成效。服務團結合專業知識,針對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癥結,提出了在骨料倉加裝激光粉塵傳感器、結合物聯網搭建實時監測平臺、基于GIS算法優化運輸路徑等優化建議,共同研討科技賦能企業升級新動力的方法,探索條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彰顯數字鄉村建設的廣闊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此次“三下鄉”系列活動,從紅色精神傳承到科技普惠落地,從產業難題破解到青年擔當彰顯,服務團以實際行動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大數據與智能工程學院踐行“用專業之‘智’履服務之‘愿’”育人理念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