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愛國主義精神,2025 年 7 月 10 日上午,由郜永春、韓保信、管振軍三位同學組成的實踐團隊,專程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開展暑期 “三下鄉” 實踐活動,以半天的自主研學形式觸摸歷史、感悟初心,在沉浸式學習中完成實踐課題。
研學式參觀 深化實踐認知
實踐當天,團隊成員以 “歷史研學” 為核心目標,提前梳理南京大屠殺歷史背景資料,確保參觀學習更具針對性。進入紀念館后,嚴格遵守 “禁止館內拍攝” 的規定,全程專注于展品學習與歷史思考,未進行任何館內影像素材采集。參觀過程中,成員們遵循 “史實認知 — 遺址緬懷 — 精神傳承” 的實踐脈絡,依次走進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幸存者印記” 等核心展區:通過研讀文字史料,厘清 1937 年南京大屠殺的關鍵歷史節點;觀察遇難者遺物、影像檔案等實物展品,直觀感受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在 “萬人坑” 遺址展區,團隊成員駐足默哀,并結合提前準備的資料開展現場研討,圍繞 “戰爭創傷與和平守護” 主題分享學習心得,將單一的參觀轉化為有思考、有互動的實踐研學環節。
實踐結束后拍攝合照

參觀結束后,團隊在館外選取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地點拍攝實踐照片


明確實踐邊界 堅守真實原則
本次實踐活動以 “半天歷史研學” 為核心定位,嚴格遵循實際執行內容,明確未實施志愿服務、館方人員深度交流及專業數據收集等事項。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僅在必要時進行基礎問詢(如展廳動線指引、重點展區位置等),未與館方開展學術研討、合作調研等額外活動;始終以 “研學實踐者” 身份參與,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志愿服務工作,也未進行歷史史料統計、參觀者調研等專業數據收集。同時,團隊不虛構任何后續成果轉化計劃,確保實踐內容與 “半天自主研學” 的實際情況高度契合,以真實、嚴謹的態度詮釋實踐意義。
提煉實踐成果 凝聚奮進力量
盡管實踐時長僅為半天,但團隊通過 “前期資料預習 — 現場研學研討 — 即時總結記錄” 的完整流程,將普通參觀升級為系統性實踐。離開紀念館后,成員們第一時間整理研學筆記,結合館外拍攝的實踐照片,每人完成了 1500 字以上的實踐研學報告,詳細梳理參觀過程中的歷史認知收獲、現場研討感悟,形成 “圖文結合” 的實踐成果記錄。
郜永春同學在實踐報告中寫道:“雖然只有一上午的時間,但從提前查資料到現場專注研學,再到結束后即時總結,每一步都讓‘銘記歷史’變得具體。館外的照片記錄了我們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也讓這段短暫卻深刻的經歷更有分量。” 韓保信同學則表示:“半天的實踐雖短,卻足夠讓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不貪多、不虛構,專注把‘研學’做扎實,這種真實的實踐比冗長卻空洞的活動更有意義。”
此次暑期實踐活動,團隊以 “短而精” 的模式,將半天的紀念館參觀轉化為有目標、有過程、有成果的研學實踐,用嚴謹的執行與真實的記錄,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未來,團隊成員將帶著實踐中收獲的歷史感悟與精神力量,在學習與生活中踐行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的理念,以青年之責守護和平、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