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國家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2025年7月25日至8月2日,四川大學“高原筑夢生態行,紅源共護江河綠”暑期社會實踐團奔赴青藏高原三江源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行程跨越昆侖山的雪域關隘、可可西里的荒原凍土與三江源的碧波濕地,通過沿線考察、入戶交流、現場監測等方式,聚焦當地生態保護中存在的監測體系薄弱、部分區域人類活動干擾增加、牧區環保意識不足等痛點問題,為筑牢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涵養中華江河永續奔流貢獻川大智慧和力量。
雪域昆侖—紅色薪火相傳高原精神永鑄
活動首日,實踐團抵達青藏鐵路沿線的重要節點—青海省格爾木市,在格爾木將軍樓紅色教育基地開啟行程。展館內,一幅幅定格在風雪中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駁銹蝕的筑路工具,再現了半個多世紀前筑路大軍在缺氧嚴寒中“讓高山低頭”的奮斗歷程。
四川大學山區河流保護與治理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級人才工程專家王根緒老師親自帶隊講解。他將筑路歷史與青藏高原的水文、地質條件相結合,通過流域數據、現場照片和親歷故事,向師生介紹了筑路大軍在惡劣環境中推進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以及在生態脆弱地區采取的保護措施。

圖為實踐團參觀格爾木將軍樓紅色教育基地。四川大學吳杉供圖。
極地風火—天地工程奇跡科研探索不息
實踐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抵達位于昆侖山楚瑪爾河畔的風火山地區開展科學考察。風火山海拔接近5000米,空氣稀薄、氣候瞬息多變,山體因含鐵礦物長期風化呈現出濃烈的紅褐色。在“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入口,工程技術人員為實踐團講述了這座全長1338米、海拔4905米的鐵路隧道建設歷程,介紹了在永久凍土區施工時面臨的地溫波動、結構穩定、材料耐寒等難題,以及通過溫控、防滲、分層開挖和實時監測等技術手段,確保鐵路安全運行與沿線生態穩定。經過介紹,成員們進一步了解到,風火山隧道的建成,不僅打通了高原交通的生命通道,也為今后類似地區的工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范式。

圖為實踐團實地探訪“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洞。四川大學吳杉供圖。
三江溯源—科學數據筑基守護生態安瀾
高原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巨大,不少作業需在有限的天氣窗口內完成。即便在低溫、缺氧和強風的環境中,隊員們依然保持精準操作,確保數據真實、完整、可追溯。這些來自高原源頭的第一手資料,將為流域生態安全評估與高原生態保護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
在三江源流域,實踐團依托環境科學、水文學與生態學等多學科優勢,對源頭區水環境開展綜合調研。在王根緒和孫守琴老師的帶領以及中鐵西北院風火山觀測站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隊員們沿河岸和湖濱開展踏勘,結合地形與水文條件選取監測點,架設徑流—泥沙原位觀測裝置,并利用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和靜態箱,實時監測河湖水質指標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高寒缺氧環境下堅持開展采樣工作。四川大學吳杉供圖。
江河腹地—守護水源凈土涵養中華水脈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里每一滴水都將流向千里之外,滋養無數城鎮與田野。據此,實踐團深入三江源腹地開展了河道垃圾清理、濕地巡護和護水培訓系列志愿服務行動。各位隊員對沿河地段進行清理,撿拾被風雪裹挾而來的塑料袋、飲料瓶等垃圾,讓河岸重現整潔面貌。隨后,隊員們邀請附近牧民來到河畔監測點,現場示范水質檢測試紙的使用流程,從取水、滴液到比色,隊員們對每一步都進行耐心講解,并配合手勢示意要點。牧民們聚精會神地學習,笑著接過隊員贈送的試紙,表示今后會定期檢測自家水源。

圖為實踐團成員現場教學使用水質監測試紙。四川大學丁佳麗供圖。
事實上,這份守護并非始于今年的暑期。過去五年里,該團隊師生數十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累計獲取數千組徑流、泥沙、水質與溫室氣體監測數據,構建了覆蓋多年、跨流域的源頭水環境數據庫。未來,他們將把監測站設在雪山腳下,把護水課堂開在牧民身邊,將川大智慧與力量持續注入江河源頭,守護中華水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