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7月中下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榆林黃土區沙區生態環境治理調研隊深入陜北榆林地區,開展為期12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事件聚焦“以菌養田”生態治理模式,探索沙區中低產田土壤改良新途徑,為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走進黃土高原,感受現代農業魅力
7月15日至16日,調研隊首站來到榆林南部黃土區蘋果產業示范基地。隊員們深入果農家中,與種植戶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蘋果栽培技術要點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構成原理。通過實地觀摩學習,隊員們對蘋果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技術應用有了直觀認識,為后續調研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專業基礎。
圖為隊員在榆林南部黃土區蘋果產業示范基地跟隨果農觀摩學習。
深入毛烏素沙地,探索土壤改良新技術
7月19日至22日,調研隊繼續北上深入毛乾素沙地核心區域,先后走訪清澗、神木、綏德等地。隊員們運用專業知識,采集不同地點的土壤樣本進行深入分析,重點關注光合細菌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效果。通過測定土壤功能基因和理化性質等關鍵參數,系統評估菌群活性改善對地力提升的促進作用,為提高陜北沙區中低產田產能提供科學依據。
圖為隊員在農田中采集土壤樣品。
實踐期間,隊員們還深入調查了當地植被變化情況和風沙區土壤改良現狀,通過走訪當地居民,詳細了解近年來風沙發生頻次變化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調研資料。
創新治沙理念,探訪產業發展新模式
7月23日至25日,調研隊走進毛烏素沙地治沙基地,重點調研沙區赤松茸(大球蓋菇)種植和菌種分離技術應用情況。隊員們發現,當地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實現了沙地的有效利用,還為土壤改良提供了有機肥源,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治理模式。
圖為隊員采集赤松茸并清洗。
同時,調研隊還深入了解了沙區人工林樟子松種植管護情況和樹莓溫室栽培產業發展現狀。通過與當地民眾深入交流,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當地從傳統“防沙治沙”向現代“用沙致富”理念轉變的發展歷程,汲取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圖為隊員跟隨當地農民展開治沙實踐。
實踐收獲豐富,青春助力生態治理
通過12天的深入實踐,調研隊不僅在專業知識應用方面收獲頗豐,更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隊員們表示,此次實踐讓大家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也看到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巨大潛力。
未來,調研隊將繼續深化研究成果,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陜北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議和參考,用青春力量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篇章。(通訊員 楊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