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大連市實踐隊前往大連市岔鞍村,與前黨委書記于同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圍繞農業技術創新、基層組織建設、精準扶貧實踐及青年責任擔當等主題展開。
圖為調研隊隊員與于同志合影。供圖 趙若彤技術革新:農業現代化的破局之道于書記向團隊介紹了其在農業技術方面的具體實踐。他引進了全球50余個櫻桃品種,通過免費向困難農戶發放優質種苗的方式,幫助農戶提高種植效益。在栽培技術方面,于書記開發了樹形控制技術,使果樹能夠在3年結果、5年豐產,相比傳統方法縮短了近一半的周期。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于書記針對紅頸天牛危害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他研發的長效藥劑目前已進入田間試驗階段,預計防效可維持3至5年。于書記表示,19歲開始從事農業工作,至今在農業種植方面積累了三十多年的經驗,始終專注于品種選育和技術創新
圖為于書記為隊員們講述其引進櫻桃品種的實踐案例 。供圖 趙若彤組織重塑:基層治理的岔鞍經驗訪談中,于書記回顧了其重建基層組織的具體做法。面對復雜的村情,他制定了三項基本原則:嚴格管理集體財物、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禁止采用暴力治理手段。通過成立黨支部,于書記用半年時間實現了村民態度的轉變,從最初的抵觸到后來的支持配合。
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于書記建立了“集體經濟反哺民生”的運作模式。村集體將土地承包收益投入民生工程,為全村退休老人提供全年免費的米面油供應。這一舉措確保了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實現了發展成果的共享。
圖為于書記正在向隊員們講述其中間基層組織的歷程。供圖 趙若彤扶貧扶志:從輸血到造血的跨越于書記在扶貧工作中采用了“技術扶貧+精神扶貧”的工作方法。他向全國特困戶免費發放優質種苗,并將政府部門收費2000元每40分鐘的技術培訓課程免費向農民開放。通過"控制樹形能量平衡"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實現省工增產的雙重效果。
于書記強調,有效的幫扶需要激發農戶的內生動力,構建可持續的增收體系,而不是簡單的物質給予。他通過技術傳授和能力建設,幫助農戶掌握致富技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圖為于書記向隊員介紹扶貧工作。供圖 趙若彤于書記結合自身從事農業工作的經歷,向團隊成員分享了他的工作心得。他提到,服從組織分配,在農業領域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并逐步發展為“鉆一行精一行”。于書記表示,當代青年不需要為基本生存擔憂,但應該關注食品的健康和品質問題。
于書記鼓勵青年摒棄浮躁心態,在農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他指出,現代農業涉及生物技術、機械工程、大數據等多個學科,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訊員 楊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