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井岡山的晨霧尚未完全消散,參加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活動的眾多學子,踏著清晨的露珠,開啟了“紅軍的一天”實踐活動。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醫心向黨”實踐團隊員們用腳步丈量革命的艱辛歷程,用心靈感受信仰的深厚力量。在八角樓溫暖的燈光下、黃洋界激昂的炮聲中、馬源村裊裊炊煙間,我們深刻領悟了“為人民服務”的深遠內涵,更加清晰地體會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一使命的沉甸甸分量。

樓燈映初心,界崗鑄信仰
八角樓內,一盞斑駁油燈靜靜佇立。李婷同學感慨“這與急診室的無影燈在本質上相通”,當年這光照亮毛澤東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手稿,如今映照著醫學生對信仰的感悟,就像急診室燈光守護生命,革命信仰指引前行。簡陋木床、有余溫的墨痕硯臺,無不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大家從毛澤東批注文稿中領悟到信仰與技藝共通的堅守精神,認為“前輩們在困厄中不懈求索,我們更需沉心淬煉醫術”。黃洋界松濤如當年炮聲,帶隊老師提到紅軍防線根基是“與人民共存亡”的信念,讓學子領悟到從黃洋界戰壕到醫院重癥監護室,戰場變遷,但“守住生命”的擔當永恒,醫護人員的“防線”就是患者床邊的日夜守護。

急行感艱辛,炊煙系軍民
"跟上!別掉隊!"山間急行軍的號角響起,學子們背負行囊沿紅軍運輸路線前行。三公里山路,烈日當空,不到半小時汗水已浸透衣衫,體力不支者獲同伴援手,這一幕重現著紅軍傷員相扶的溫情畫面。護理專業的米美玲爬山路跌倒擦破皮,當即取出急救包,用棉簽蘸碘伏消毒、貼創可貼,揉著傷處感慨:“這點傷遠不及紅軍行軍的痛和苦”,醫護本能與紅軍的井岡精神悄然相融。中午抵達馬源村時,炊煙裊裊中,隊員們在老鄉的指導下親自烹制"紅軍餐"。聽著老鄉講述的紅軍傷員與老鄉分食紅薯的往事,頓悟這頓飯里藏著"半條被子"的溫暖——正如當年軍民互信,如今醫患托付同樣重逾千斤。


從八角樓的燈火到診室的明燈,從黃洋界的堅固防線到健康的守護屏障,從馬源村的裊裊炊煙到醫患間的深厚溫情,這場井岡之行,讓醫學生們深刻領悟:所謂信仰,是紅軍在絕境中毅然踏出的道路;是老鄉在困境中慷慨遞出的糧食;更是醫者在生命面前鄭重許下的誓言。而這份信仰,終將化作點點微光,指引前行之路,以博大愛心溫暖人間,在守護人民健康的征途上,續寫嶄新的“紅色篇章”。(通訊員彭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