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志愿者赴天愛兒童康復中心開展自閉癥兒童幫扶活動​
7 月 21 日至 26 日,常州工學院 “星愿同行” 大學生志愿服務隊赴常州市天愛兒童康復中心,開展為期 6 天的自閉癥兒童幫扶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專業志愿服務,助力自閉癥兒童提升社交與認知能力,同時為大學生搭建踐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平臺,這也是常州工學院連續第三年組織志愿者參與該中心的康復輔助工作。
初識與適配:用專業叩開 “星星的世界”
7 月 21 日清晨,17 名志愿者帶著提前準備的感統教具、繪畫材料和互動游戲道具,走進天愛兒童康復中心。中心大廳里,幾個孩子正圍著康復師重復排列積木,見到陌生人時,有的立刻低下頭擺弄手指,有的則突然拍手轉圈 —— 這些都是自閉癥兒童典型的社交回避行為。
“我們提前做了三個月的準備,光《自閉癥兒童行為干預手冊》就翻爛了兩本。” 志愿服務隊隊長、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2023 級學日語專業學生王某說。團隊提前與中心康復師溝通,根據 20 名 6-10 歲自閉癥兒童的評估報告,將孩子們分為 “基礎社交組”“認知提升組” 和 “感統協調組”,每組配備 2 名志愿者和 1 名康復師協同開展活動。
第一天的破冰環節,志愿者李某嘗試用繪本與 7 歲的小宇互動。當他翻開《小熊交朋友》時,小宇突然搶過繪本往地上摔。“這是孩子表達緊張的方式。” 一旁的中心康復部主任張老師及時提醒,“你試著模仿他的動作,再慢慢引導。” 李某蹲下撿起繪本,學著小宇的樣子輕輕拍打書頁,3 分鐘后,小宇竟主動伸手觸碰了繪本上的小熊圖案。“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耐心比技巧更重要。” 李某在當天的實踐筆記中寫道。
藝術療愈:畫筆與音符搭建溝通橋梁
7 月 23 日上午 9 點,“色彩星球” 繪畫課在中心活動室展開。志愿者將水彩顏料擠在紙盤里,示范如何用手掌拓印。8 歲的樂樂起初緊攥拳頭,志愿者陳某沒有催促,而是把自己的手掌蘸滿藍色顏料,在畫紙上印出一朵云。“你看,像不像天上的云在游泳?” 她輕聲問。樂樂盯著畫紙看了 2 分鐘,突然將手掌按進紅色顏料盤,在 “云朵” 旁邊拓出一個歪歪扭扭的圓點。“這是太陽!” 陳某驚喜地說,樂樂沒有回應,但嘴角微微上揚 —— 這是他當天第一次出現積極表情。
“藝術是自閉癥兒童的‘第二語言’。” 中心藝術療愈師周老師觀察到,6 天里,孩子們從抵觸畫筆到主動選擇顏色,作品也從雜亂線條變成有簡單情節的畫面。志愿者整理的作品集中,9 歲的琪琪畫了一串手拉手的小人,其中一個戴著志愿者同款的藍色手環。“這說明她開始對身邊人產生關注,是社交意識萌芽的表現。” 周某說。
音樂互動課上,志愿者用尤克里里彈奏簡單旋律,引導孩子們用沙錘伴奏。5 歲的安安總是獨自坐在角落,志愿者孫某便每天坐在他身邊彈奏《小星星》。到 7 月 25 日,安安竟主動將沙錘遞給孫某,這一舉動讓在場的康復師都紅了眼眶。“我們訓練了半年,都沒見過他主動分享物品。” 安安的康復師說。
感統與社交:在游戲中突破成長邊界
感統訓練室里,志愿者們設計了 “平衡木傳球”“彩虹隧道尋寶” 等游戲。7 月 22 日,當志愿者張某引導 9 歲的小杰走過平衡木時,他突然尖叫著后退。張某發現他的目光一直盯著地面的條紋地墊,便立即找來卡通貼紙蓋住條紋。“你看,現在像踩著小河馬過河啦。” 這次,小杰扶著張雯的手,慢慢走完了 3 米長的平衡木,落地時還拍了下手。
“自閉癥兒童常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環境中的微小刺激都可能讓他們不安。” 張雯解釋,團隊特意將教具顏色換成柔和的馬卡龍色系,把指令簡化為 “走小橋”“鉆山洞” 等具象化表達。中心感統訓練師劉陽認可這種調整:“志愿者們的創新讓訓練更有趣,孩子們的配合度提高了 40%。”
社交游戲 “圓圈傳物” 中,志愿者們讓孩子們圍坐成圈,傳遞毛絨玩具并說出物品名稱。起初,孩子們要么拒絕傳遞,要么只顧自己擺弄。志愿者們便先在圈內傳遞,故意 “失誤” 掉在某個孩子腳邊,再笑著說:“麻煩幫我們撿一下好嗎?”7 月 24 日,當玩具掉在小宇腳邊時,他竟主動撿起來遞給了旁邊的志愿者,引得其他孩子紛紛效仿。
“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對自閉癥兒童來說是巨大的突破。”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團隊指導教師高娟說,志愿者們每天晚上都會召開復盤會,根據當天觀察調整次日方案,“從‘教孩子怎么做’到‘陪孩子一起做’,這種視角的轉變讓幫扶更有溫度。”
離別與延續:愛與專業的雙向成長
7 月 26 日下午,實踐活動接近尾聲。志愿者們用孩子們的畫作布置了小型展覽,當家長們看到孩子筆下的 “志愿者哥哥姐姐” 時,不少人落淚。“小宇在家從來不會畫人,今天居然指著畫說‘哥哥’。” 小宇的媽媽拿著畫紙,緊緊握住李某的手。
康復中心主任吳老師對此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常州工學院的志愿者不僅有熱情,更有專業準備。他們設計的活動貼合孩子需求,6 天里有 8 個孩子出現了明顯的社交進步,這是很可觀的成果。” 她透露,中心已與常州工學院達成長期合作意向,計劃秋季學期開展 “周末陪伴” 常態化志愿服務。
返程途中,志愿者王某翻看手機里的照片:有孩子們第一次主動牽手的瞬間,有大家圍坐分享零食的畫面,還有那張貼滿卡通貼紙的平衡木。“以前在課本上學習自閉癥干預理論,總覺得抽象。這次實踐讓我明白,真正的幫助是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此次實踐活動,常州工學院 “星愿同行” 志愿服務隊以專業知識為支撐,用耐心與智慧為自閉癥兒童搭建起通往外界的橋梁。正如趙麗所說:“志愿服務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成長 —— 孩子們獲得了陪伴與引導,大學生們則在實踐中理解了教育的真諦。”
(通訊員 楊靜)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