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傳承“兩彈一星”寶貴精神,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一葦益航”志愿服務團走進柴湖一中開展系列宣講教育活動。7月23日,志愿者們走進課堂,借先輩故事架起精神橋梁,讓青少年觸摸歷史溫度。在聆聽與思考中,將愛國情、奮斗志融入青春坐標,以志愿行動續寫精神傳承新篇。
星耀華夏,初心永銘教室里靜悄悄的,卻被“兩彈一星”的清華榮光點亮。志愿者們化作特殊講師,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特別思政課。當講述先輩們隱姓埋名,在荒漠中攻克難關的故事時,同學們眼中閃著光,那些歷史的溫度,悄然融進青春的心窩。課堂上,老師用粉筆在黑板書寫,學生們目光緊緊追隨,從陌生概念到堅定信仰,就像把“空白試卷”填滿榮耀答案,這是青春與使命的雙向奔赴。
大漠英志,課堂傳火當教室黑板寫上“兩彈一星”,志愿者們傳遞的不只是歷史,更是融進血脈的信仰傳承。那些隱姓埋名的先輩,如大漠星光,在課本與故事里熠熠生輝,讓同學們觸摸堅守與奉獻的分量。王淦昌的故事,讓課堂瞬間安靜。這位“消失28年”的科學家,為氫彈突破隱姓埋名成“王京”。在青海鹽湖,他沙啞喊出代號時,同學們雖不懂戈壁風沙苦,卻牢記“為國家,名字可暫別,責任不能缺席”。
風沙不滅,火種永續戈壁灘風沙,吹不滅“兩彈一星”精神火種。播放500米鐵塔、科學家背設備影像時,孩子們或許不懂核試驗復雜,卻記住先輩彎腰為國家挺直腰桿。當年建設者在黑板畫“大戈壁”,是青春注腳。如今志愿者講這些,是把“信仰接力棒”交予新一代。從“兩彈一星”到支教課堂,“熱愛祖國、創新奉獻”已融民族基因。告訴同學們,心有家國,無論身處何方,都能畫出最亮青春坐標,讓精神在代際傳遞中永續閃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