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苑麒麒)
7月3日至7月13日,西南石油大學“尋根”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于西南石油大學成都校區、南充校區開展主題短視頻拍攝工作。此次拍攝以“尋根”為核心主題,以“學校更名二十年”為時間軸線,以“19-20歲青年學子與學校發展同頻共振”為情感紐帶,旨在通過鏡頭挖掘校史中的石油記憶,傳承“三老四嚴”的石油精神,為學校更名二十周年獻上青春禮贊。
實踐團隊聚焦校史館鎮館之寶J44型三牙輪鉆頭、見證校區變遷的龍井湖、象征精神傳承的“石油魂”雕塑等核心地標與物件,采用“時光穿越”的敘事手法,讓主人公——19歲石油工程專業學生李昊(劇中角色)從2025年成都校區“穿越”至2005年南充校區,串聯起兩個時代的校園風貌。拍攝中,團隊既還原了2005年南充校區舊宿舍的搪瓷缸、青磚林蔭道等復古場景,也展現了2025年成都校區智能實驗室的VR模擬鉆井設備、電子圖書館的海量學術資源、現代化教學樓群等新貌,通過新舊對比直觀呈現學校二十年的發展蛻變,同時凸顯“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為祖國加油’的初心”這一核心主旨。
圖為實踐隊員拍攝校史館中智能景觀沙盤場景。白雪薇 供圖
為確保場景真實可感,團隊提前與學校檔案館、后勤處、石油工程學院等部門協調,在南充校區選取保留2005年風格的舊學生公寓進行改造,移除空調、智能燈具等現代設施,替換為老式書桌、鐵皮柜,拍攝校史館場景時,特意選擇上午9:00-11:00光線充足時段,用廣角鏡頭呈現展廳縱深感,借玻璃展柜反光營造“古今對話”的視覺效果。在技術運用上,團隊通過“畫中畫”分屏功能,以4:3比例模擬2005年老式電視質感,以16:9比例呈現2025年高清畫面,讓青磚平房與玻璃幕墻、手工實驗設備與自動化儀器形成鮮明對比,增強時空縱深感。
圖為實踐隊員拍攝2005年宿舍場景。白雪薇 供圖
“作為19歲的石油學子,以前總覺得校史是書本上的文字,直到親手觸摸到校史館里的老鉆頭、在南充校區的舊宿舍里看到泛黃的教材,才真正理解‘石油人的根’是什么。”實踐團隊成員、石油工程專業大一學生梁崇震(劇中“李昊”原型之一)表示,在拍攝“時間膠囊開啟”場景時,當看到鐵盒里2005年地質樓前的舊照片、帶著磨損痕跡的小型石油鉆頭模型,仿佛能感受到前輩們建校治學的堅守,也更明白自己肩上的傳承責任。團隊成員張若彬(劇中“陳雨”靈感來源)則提到,演繹2005年少數民族學生的校園生活時,校園廣播里的《我為祖國獻石油》,讓她深刻體會到“無論時代怎么變,石油精神的底色不會變”。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白雪薇 供圖
據實踐團隊指導老師謝娜介紹,此次短視頻拍攝是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嘗試,以“學校更名二十年”與“19-20歲學子年齡”為雙重線索,既讓青年學子成為校史的“探尋者”與“講述者”,也通過他們的視角讓校史教育更具青春感染力。后續團隊將對拍攝素材進行剪輯,加入校歌《飛翔》旋律、1958年建校勞動號子等音頻元素,通過學校官方平臺發布,讓更多人透過鏡頭看見西南石油大學的發展歷程,感受石油精神的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