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守脈者”青春行實踐團隊于8月15日至17日在河南省鄭州市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先后深入商都遺址博物館、二七紀念堂及平等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與文化體驗等方式,探尋鄭州歷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通訊員 林肖亞 王肖彤 常文)
實地探訪:感受千年商都歷史底蘊
在商都遺址博物館,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細致觀察館內(nèi)陳列文物。當看到“杜嶺方鼎”時,隊員們被其精湛工藝所震撼。“這件青銅器是商代前期最大青銅重器,它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講解員介紹道。隊員們通過大型復原沙盤了解商代都城布局,并認真記錄文物信息。在3600年前的城墻遺址前,團隊成員久久駐足,感受歷史的厚重。“站在這里,仿佛能穿越時空,看到古代先民的生活場景。”一位隊員在參觀時感慨道。
在二七紀念堂展廳內(nèi),實踐團隊成員駐足于一幅幅記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歷史瞬間的黑白照片前。透過玻璃展柜,罷工工人使用過的煤油燈、銹跡斑斑的鐵路工具和發(fā)黃的《罷工宣言》等實物展陳,無聲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史。隊員們仔細觀看展品說明,不時記錄筆記,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深切感受到工人階級不畏強暴、團結抗爭的革命精神,深刻認識到今日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成果。

圖為實踐隊員在二七紀念堂以身臨其境之姿,體悟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王鈺 供圖
深度對話:記錄非遺傳承現(xiàn)狀
實踐團隊重點走訪了平等街歷史文化街區(qū),與多位非遺傳承人展開深入交流。在“非遺核潮核雕”工作室,核雕非遺傳承人陳志遠正在專心雕刻一件作品。“核雕創(chuàng)作需要經(jīng)過選料、畫樣、雕刻、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他一邊雕刻一邊向隊員們講解。
隊員們圍坐在工作臺前,仔細觀察陳老師的雕刻手法,并嘗試體驗基礎工序。“刀要這樣拿,力度要均勻。”陳老師手把手指導隊員,工作室里充滿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當問及傳承難題時,陳老師表示:“現(xiàn)在愿意靜下心來學習傳統(tǒng)手藝的年輕人不多,但我們?nèi)栽趫猿帧W罱鼛啄辏ㄟ^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等活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喜愛核雕藝術。”
在剪紙工作室,傳承人張老師向隊員們展示了精美的剪紙作品。“剪紙不僅要技法熟練,更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她拿起一幅作品解釋道,“這些紋樣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是世代相傳的文化符號。”

圖為采訪非遺核雕傳承人。張姸 供圖
創(chuàng)新傳播: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活力
實踐結束后,實踐團隊在班級里舉辦“鄭史:3600年守護基因”主題宣講會。隊員們精心準備圖文資料和視頻素材,向同學們分享實踐見聞。現(xiàn)場還設置了非遺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親身體驗核雕、剪紙等傳統(tǒng)技藝。
“我們想把看到、聽到、學到的傳統(tǒng)文化分享給更多同學。”團隊成員張顥洋表示。宣講會上,隊員們展示了在平等街學習的技藝,并播放了自行制作的文化短視頻。這些視頻通過新媒體平臺發(fā)布后,獲得了廣泛好評。此外,團隊還組織了“非遺體驗日”活動,邀請同學們參與傳統(tǒng)手藝制作。活動現(xiàn)場,隊員們耐心指導同學們學習基本技法,讓大家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圖為隊員張顥洋向班級同學展示實踐成果。王鈺 供圖
通過此次實踐,團隊成員不僅加深了對鄭州歷史文化的理解,更探索出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的新路徑。大家表示,將繼續(xù)關注傳統(tǒng)文化保護,讓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