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學院:數字賦能沙家浜,青春續寫蘆蕩
為響應鄉村振興號召,蘇州工學院商學院“青春領航·e觸即發”實踐團于 2025年7月1日至8月14日,在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蘆蕩村開展了為期40余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實踐團圍繞“數字賦能”與“文化傳承”兩大主題,聚焦當地農副產品銷售、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文旅產業發展需求,實施了一系列具體項目。
精準調研開路,電商培訓賦能
實踐伊始,團隊對蘆蕩村346戶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78%以上的受訪家庭從事大閘蟹、芡實等農副產品生產銷售,但其中僅約12%嘗試過線上銷售渠道。村民反映的主要困難集中在“缺乏平臺運營知識”、“直播流程不熟悉”和“缺少技術支持”等方面。
基于調研結果,實踐團聯合沙家浜鎮團委,于7月中旬在蘆蕩村村委會活動室組織了為期一周的“直播電商基礎技能培訓班”。培訓班內容依托蘇州工學院電商產業基地資源,涵蓋主流電商平臺開店流程、產品展示技巧、賬號運營維護等核心知識模塊。
在實踐團成員演示如何利用手機支架和環形補光燈,讓展示臺上青殼白肚的大閘蟹在鏡頭里顯得更鮮活飽滿時,養蟹戶王春花起初面對自己的手機鏡頭顯得有些局促。“以前光看別人播,輪到自己對著這個小屏幕說話,舌頭像打了結。”她回憶初次模擬直播的感受。實踐團負責人仲鈺在一旁指導:“王阿姨,不用背詞,就像平時給來買蟹的老顧客介紹那樣,說說咱這蟹黃多滿、蟹膏多厚就行。”
培訓班上,團隊成員一對一指導村民進行賬號注冊、場景布置、設備調試和模擬直播。村民陳大叔在第三次模擬直播后表示:“學生們教我把芡實煮好后的糯香特點講清楚,比干說‘好吃’管用。”該培訓班共吸引42名村民報名,最終21人完成了三輪模擬直播實踐并通過考核。王春花在培訓結束后說:“步驟摸清了,設備也簡單,下個月蟹季開始,我打算在自家塘邊試試直播。”
非遺技藝傳承,浸潤少年心靈
為探索傳統文化傳承路徑,實踐團與蘆蕩村村委會合作,于7月下旬面向村暑托班學生組織了“蠶絲扇手工體驗”活動。
活動室內,實踐團成員呂思嘉將煮好的蠶繭放入溫水中,用細竹簽輕輕攪動,挑出絲頭。她一邊演示如何將幾根蠶絲并成一股,均勻纏繞在素白的扇骨上,一邊講解:“沙家浜養蠶歷史很久,蠶絲又細又韌,做成扇子既好看又涼快。”十歲的李小雨小心翼翼地捏住絲線,嘗試往扇架上繞,幾次失敗后,在隊員幫助下終于成功繞上第一圈,她舒了口氣:“這絲比頭發還細,真不容易!”隨后,孩子們用環保顏料在繃緊的蠶絲扇面上作畫,有的畫了張牙舞爪的螃蟹,有的畫了水波和蘆葦。
活動持續約3小時,共使用蠶繭超過120枚,每位學生完成了一把手工蠶絲扇。村委會工作人員周霞全程參與后表示:“孩子們纏絲時那股認真勁兒,還有畫完爭著展示的樣子,說明他們對‘蠶寶寶吐的絲能變成扇子’這件事有了真切的感受。這比光聽故事印象深得多。”
共商長效機制,展望持續賦能
為促進實踐成果轉化,8月上旬,實踐團師生代表與沙家浜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在鎮政府召開了校地合作推進會。會議系統梳理了前期調研數據、培訓實施情況、文化創新方案等內容,并就未來合作方向進行了務實探討。
經過交流,雙方初步達成以下共識:建立定期“技能下鄉”機制,持續提升村民數字技能;深化在地文化元素挖掘,合作研發具有沙家浜特色的文創產品。會上,實踐團展示了“沙家浜印象盲盒”概念設計圖,盲盒內擬包含本地農產(如迷你包裝芡實糕、藕粉)、非遺元素(如蘆葦畫書簽、蠶絲扇DIY材料包)及紅色文化符號(如Q版阿慶嫂徽章)。
蘆蕩村黨總支書記劉永軍評價實踐成果:“學生們帶來了新視角和新方法。電商培訓讓村民敢于嘗試線上銷售,農產包裝和紅色體驗方案也為我們提供了落地的新思路。”
“這40天不是單向的‘幫扶’,而是一場鄉土與青年的雙向奔赴。”實踐團指導老師黃金總結道,“鄉村振興的答卷,正需要青年以專業為筆、以熱忱為墨,在田野間寫下答案。”從精準調研到創新實踐,蘇州工學院學子以實際行動為沙家浜振興注入了青春動能。未來,團隊將繼續與鄉村協作,貢獻持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