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我國葡萄酒產業在綠色發展背景下的高質量轉型路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調研團于近日赴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莊開展實踐調研。通過實地參觀、深度交流與專題訪談,調研團系統了解了企業在“綠色種植、生態釀造、文旅融合、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理念與典型做法,探尋中國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樣本。
立足黃金產區,構建綠色風土系統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莊位于河北省昌黎縣,地處北緯40°的葡萄種植黃金帶,擁有獨特的“山海河”微氣候和高比例礫石土壤。酒莊將園區劃分為23個微管理單元,針對不同土壤與氣候條件實施精細化管理。昌黎產區赤霞珠酚類物質含量較波爾多高出15%,酒體結構感更強,風味更飽滿,充分展現了“東方風土”的獨特表達。
酒莊積極踐行綠色種植理念,推廣綠肥覆蓋、生物防治、有機肥替代等可持續農業措施,2022年通過歐盟有機認證,年減少農藥使用40噸。依托12個氣象站和300余個土壤傳感器構建智慧農業體系,實時監控八大環境因子,實現精準灌溉與病蟲害預警,節水效率達30%以上。
同時,企業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聯合研發半機械化埋土設備,極大提升防寒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為北方風土下的葡萄栽培提供了機械化轉型的現實路徑。
釀造環節綠色升級,技術引領品質表達在釀造環節,酒莊堅持生態優先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原料端實施“三級分選”制度(園選、穗選、粒選),淘汰率高達15%,確保釀酒原料優質穩定。同時,對篩選出的廢棄果梗進行集中發酵制沼氣,年發電量可滿足200戶家庭用電需求,形成典型的能源循環利用體系。
發酵環節則應用智能溫控系統,結合不銹鋼罐精準發酵與橡木桶混合陳釀策略,不僅節能降耗(能耗降低25%),更保留果香層次與酒體平衡。依托“風土識別算法”,橡木桶陳釀周期精準設定(18~24個月),單寧聚合度提升30%。酒莊還創新研發“超重力陳釀技術”,可在6個月內實現傳統陳釀18個月的效果,已進入專利申報階段。包裝方面,酒莊全面推行輕量化瓶體與可降解酒標,2024年產品包裝碳足跡比行業平均低18%,在綠色包裝領域走在前列。
融合文化文旅,打造“東方酒莊”新標桿作為中糧長城核心品牌之一,華夏系列產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續三十年入選國宴用酒,在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等國際賽事中屢獲金獎,出口單價突破35美元,位列國產葡萄酒市場第一梯隊。
調研過程中,調研團參觀了亞洲最大的地下酒窖(1.9萬平方米),該酒窖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配套開展“酒窖探秘”“橡木桶定制”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帶動周邊文旅產業鏈增收2000萬元。新落成的“時光藝術館”融合碣石文化與葡萄酒藝術,開館即舉辦百余場大師班,成為昌黎文旅融合新地標。
此外,酒莊持續推進品牌文化賦能,“大酒窖系列”產品以碣石山巖畫與中國詩詞為靈感,在倫敦哈羅德百貨等國際高端賣場亮相,助推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舞臺。
服務鄉村振興,形成示范帶動效應華夏酒莊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1.2萬畝標準化基地,帶動全縣3.2萬戶農戶參與葡萄種植,農戶年均增收達4.8萬元。2023年昌黎葡萄酒產業集群產值突破50億元,成功創建河北省“一縣一業”產業集群示范工程。
在技術輸出方面,酒莊主導制定《中國葡萄酒產業鏈關鍵技術標準》,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4年,公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河北省葡萄酒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國產酵母菌種、設備智能化等核心“卡脖子”問題攻堅,為全國十余個產區輸出可復制經驗。
同時,企業在人才引進和培育方面也起到行業表率作用。近三年引進專業人才87人,提供六險二金、年薪15萬以上的完善待遇體系;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年培養技術骨干50余人,為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青年力量。
實踐思考:綠色發展不僅是方向,更是競爭力通過本次調研,實踐團深刻感受到傳統產業轉型的復雜性與前瞻性。從風土識別到智慧種植,從智能釀造到文化IP賦能,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莊以“科技+生態+文化”三輪驅動,構建出綠色、集約、高附加值的葡萄酒全產業鏈,為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提供了生動范本。
調研團成員一致認為,中國葡萄酒的“綠色未來”已不再是模糊方向,而是逐漸清晰的現實路徑。下一步,應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對風土格局的影響,強化碳足跡管理與可持續標簽認證,同時加強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講好“中國風土、東方味道”的葡萄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