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之下的農機軸心 ——青年學子調研洛軸集團背后的“中國制造”密碼
神都洛陽,繁花似錦,多少“王子”“公主”慕名而來,身著漢服,打卡應天門的盛唐氣象,小街天府的煙火人情,第一古剎的悠悠禪意……當游客們醉心于文化名城——洛陽的萬千星輝之時,彼處的洛軸集團車間內,正生產著支撐中國農機裝備的精密軸承。文化名城的地下涌動著工業血脈,推動著大學生調研團隊走出信息繭房,觸摸真實的中國制造。
想來洛陽旅游的網友們在搜尋攻略時,常常會收到“來洛陽當然要看龍門石窟”等的回復,可實際上沒有洛軸集團制造的軸承,龍門石窟的起重機恐怕都要“罷工”,身披漢服的洛陽,卻有著一顆工業心臟。正值旅游旺季時的洛陽,抖音一條#洛陽漢服#話題的播放量可超50億次,這些數據會因時節漲落,但中國第一套特大型軸承的誕生地卻是不分春秋的亦攻亦工,難題的攻克一刻不停,軸承的加工熱火朝天,應天門夜景燈光秀的奪目與熱處理車間鋼花飛濺的絢爛在老城區與澗西區之間交相輝映,這一次外出調研徹底刷新了青年學子對洛陽的認知,當我們撫摸著這些精密軸承,聽著工人為我們講解著典型工藝時,尚不知此時的它們,也或將在千里之外的麥浪中經受考驗。
“天下糧倉”是河南省的另一個身份,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貢獻了1/10的糧食產量,每年調出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注:用2023年河南省政府報告數據),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把農業機械化擺在保障糧食安全更突出位置”,在這片誕生過“紅旗渠精神”的土地上,新時代的農業突圍戰已轉向精密的齒輪傳動系統。當時間回溯到1958年,洛陽工學院正為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培養著技術骨干,幾十年后的今天,河南科技大學依然為中國一拖,洛軸集團等企業輸送著人才。一臺國產收割機軸承組需耐受200萬轉一季度的磨損,相當于繞赤道25圈,軸承之于農機,就好比關節軟骨之于人,軸承質量直接決定著農機在復雜地形作業環境下的生理極限,那些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軸承表面圍觀裂紋,放大來看就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驚濤駭浪,那直徑5厘米的軸承套圈淬火曲線里,藏著糧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而這些鋼鐵鑄就的糧食衛士背后,是一群打破我們刻板印象的新時代工人。
我們本以為即將看到的是刻板印象的工廠流水線,而真正到達目的地后卻發現數控機床操作臺像航天控制中心。各種射線下的性能測定,各種工藝下的理化參數,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軸承納米級圖層,當這些數量頗多的數據與顏色各異的檢測圖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頓感自己的成長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回想起專業課程學習時的困難,在如今這些精密儀器的面前,竟不過爾爾。三坐標測量儀的操作比《機械制作基礎》課本里的公差標準嚴苛十倍;失效分析實驗室內,電子顯微鏡下那些在《材料力學》考試中令人頭疼的疲勞裂紋,此刻竟呈現出瑰麗的珊瑚裝紋路;前一天《機械設計》課程里冷冰冰的“45號鋼”現在卻帶著車間浸潤后的體溫成為撬開信息繭房的杠桿,也是丈量我們與“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距離的一把游標卡尺。這是一次重要的認知重構,我們突然意識到,曾經抱怨“太難”的專業課公式,此刻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向現實世界索要答案,恰如一盞明燈,將課本上的枯燥章節照的透亮,工廠車間傳來的車床運作聲,更讓我們聯想到總書記“讓青春在創新制造中閃光”的囑托,又如一溪清泉,流入每一個調研成員的心間。
在軸承的鋼火里,淬煉著新時代青年的糧食擔當。從“東方紅”拖拉機時代師生們“為吃飽飯而奮斗”的手繪圖紙,到如今實驗室內為“吃好飯而創新”的激光干涉儀;從洛陽工學院老教授們徒步下鄉檢修農機的黑白照片,到河南科技大學“丘陵糧安,農機智行”團隊到洛軸集團的調研,不變的是“明德博學,日新篤行”的校訓,變的是一代代青年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每一個為推動現代化產業發展而建設的車間牽動著“國之大者”的宏闊命題,而車銑刨磨的每一個微觀精度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跨越時空的真理:大國糧倉的根基,永遠扎根在那些愿意把青春淬煉成精密鋼件的掌紋里。
社會實踐推薦
- 十六周年再相聚,“冬日”童話續新篇
- 中國計量大學冬日團隊自 2017 年于理學院創立,專注關愛散居孤兒已九年。2025 年,團隊深化與杭州市關愛孤兒基金會、浙江工商大學的合
-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