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是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是破解'三農'發展瓶頸、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技術支撐,更是新時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2025年7月4日上午9點,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丘陵糧安,農機智行”調研團一行七人抵達洛陽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啟調研實踐。
進廠探智造,開啟糧安“尋機”之旅
在農業裝備事業部車間,企業工作人員熱情相迎,圍繞丘陵地形適用農機,詳細介紹輕量化智能農機、自動駕駛收獲平臺的研發進展,以及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突破。這些講解,為調研團后續入村測試、優化農機裝備,提供了清晰的技術指引,讓成員們對丘陵農機“智造”有了初步認知。

圖為實踐成員前往中信重工路途通訊員王同壯供圖
巡檢智造線,采集數據賦能“糧機”
當日10時,調研團踏入中信重工重型裝備智能生產車間。六臺橙色焊接機器人在藍色防護玻璃后有序運行,火花持續濺射。一名成員貼近觀察窗,把平板電腦貼在觀察窗,記錄機械臂六軸角度、電流、電壓波形。“這些參數將導入我們自編的離線編程軟件,反求最優焊接路徑,減少熱變形0.3mm,”他解釋,“別小看這0.3mm,丘陵農機長期在顛簸坡地作業,結構可靠性就靠它兜底。”;另外兩名成員分工協作,在工位上用卷尺測量軸承座孔距,同步在智能屏抄錄扭矩、轉速及溫升數據。這些采集到的參數,將用于丘陵收獲機底盤焊接路徑優化、軸承底座模型校正,為農機故障預測提供數據支撐,助力糧食加工裝備更智能、更可靠。
深耕裝配區,調試系統守護“糧倉”
在大型磨機裝配區,調研團成員聚焦智能監控系統調試。分組協作安裝振動傳感器時,面對刁鉆螺栓位置,一名成員側身緊貼磨機外殼,全力伸展手臂,握著扳手緩慢調整角度,額頭汗珠滑落,在深色工裝褲上暈開濕痕。經過近十分鐘的耐心調整,監控屏幕上終于跳出了穩定、符合標準的振動頻譜圖。他松了一口氣,抹去額頭的汗水,隨即又投入到信號傳輸線路的規范鋪設中。現場技術負責人強調:“這套系統是糧食加工生產線連續、穩定、安全運行的‘神經中樞’。它能實時捕捉設備最細微的異常振動,提前預警軸承磨損或轉子失衡等故障,對于避免因設備突發停機導致的糧食加工中斷或品質問題具有決定性作用。”成員們以細致操作,為“糧倉”守護筑牢科技防線。
尋訪焦裕祿,汲取精神砥礪“前行”
下午14時,調研團走進焦裕祿事跡展覽館。在展館內,成員們莊重瞻仰焦裕祿塑像,認真聆聽他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治鹽堿、除內澇的事跡。面對“焦桐”鐵鍬、寫滿民生的工作日記,大家久久駐足。“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參觀中浸潤隊員內心,為后續投身糧食安全實踐,注入精神動力,激勵大家以更堅定的信念,為守護糧安、服務鄉村振興拼搏。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焦裕祿雕像通訊員馮江怡供圖

圖為實踐成員在中信重工前合影通訊員孫悅供圖
此次沉浸式的企業調研,使河南科技大學“丘陵糧安,農機智行”調研團成員獲得了關于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精密制造與智能運維的一手資料。本次采集到的核心參數和現場觀察,將直接服務于該團隊后續在丘陵山區的農機實地測試、性能優化及可靠性提升研究項目。
(通訊員:王同壯馮江怡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