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博物館是解讀仰韶文化與黃河文明關系的核心窗口。作為仰韶文化鼎盛時期的典型代表,廟底溝文化以彩陶為載體,廟底溝先民創造了農耕定居與禮制萌芽的文明范式,其彩陶傳播軌跡與黃河水系高度重合,實證了黃河文明“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的突出特性,堪稱黃河文明起源期的“基因庫”。曲阜師范大學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河文明探源考古調研實踐團”于2025年7月25日赴三門峽市開展仰韶文化專題調研。實踐隊重點考察了廟底溝遺址、三里橋遺址等考古現場,并深入調研了三門峽市仰韶文化博物館的展陳體系與文物保護工作。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訪廟底溝博物館。楊清惠 供圖
實踐隊首先對廟底溝遺址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該遺址作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典型代表,完整保存了史前聚落布局。實踐隊成員通過測繪、拍照等方式,詳細記錄了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的分布特征。考古資料顯示,遺址距古黃河河道僅3公里,沖積平原為原始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三里橋遺址,實踐團成員重點考察了新近發現的陶窯群。這些保存完好的史前陶窯,印證了仰韶文化晚期制陶業已形成專業化生產模式。通過對比不同遺址出土的彩陶器型與紋飾,實踐團成員們清晰地看到了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演進軌跡。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觀察廟底溝文化遺址遺留。楊清惠 供圖
在三門峽市仰韶文化博物館,實踐團系統研究了“仰韶曙光”“廟底溝風采”“文明交融”三大主題展廳。博物館創新采用實物加數字的展示方式,通過三維動畫還原了仰韶先民的農耕、制陶等生產場景。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黃河與仰韶"專題展區,通過沙盤模型直觀展示了遺址分布與黃河水系的密切關系。“彩陶紋飾演變墻”以時間軸形式,系統呈現了從寫實到抽象的紋飾發展過程。實踐團采集了大量紋飾樣本,為研究黃河先民的審美觀念演變提供了重要素材。博物館23年新增的“仰韶與龍山”對比展區,則清晰展現了兩個考古學文化之間的傳承與發展關系。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實踐團觀摩了最新引進的文物檢測設備。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使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分析彩陶的礦物成分與燒制工藝。科技手段不僅提升了研究精度,也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實踐團成員特別關注了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成果。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已完成200余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建模工作。這些數字資源既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也為線上展覽奠定了基礎。
實踐團成員們調研發現,三門峽市已形成獨特的仰韶文化展示體系。團隊實地考察了依托廟底溝遺址建設的考古研學基地,該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隊超過500批次。博物館與文旅部門聯合開發的"仰韶文化深度游"線路,串聯起多個重要遺址點,帶動多個相關產業增收。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實踐團成員調研了以彩陶紋飾為靈感設計的系列生活用品。這些兼具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的產品,讓仰韶文化走進了現代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對廟底溝遺址進行調研考察。楊清惠 供圖
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們系統梳理了仰韶文化與黃河文明的共生關系,總結了遺址保護、研究展示、活態傳承等方面的創新經驗。通過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仰韶文化在黃河文明發展中的奠基作用。實踐團成員們展現出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其調研成果將為黃河文明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實踐團未來也將擴大調研范圍,開展黃河流域多區域仰韶文化比較研究,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青年力量。
仰韶文化作為黃河文明重要源頭,在物質生產、社會組織、精神文化等方面對黃河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關鍵的奠基作用。成員們意識到,仰韶文化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勇于創新等價值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不僅提升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更深刻體會到了考古工作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實踐團也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進一步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和黃河文明,努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實踐團也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如遺址保護與開發的平衡、博物館展陳內容的更新與拓展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希望能夠為三門峽市乃至全國的仰韶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推動黃河文明的研究與傳承工作不斷邁向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