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貿服裝城,初探經營實況
8月6日,山東大學法學院“法盾護航”調研團走進哈爾濱國貿服裝城。作為當地頗具影響力的面料輔料集散中心,該服裝城自1990年代建成以來,長期承擔東北地區面料輔料流通核心樞紐功能。其一期商場一層設有四個面料批發大廳及毛料、棉布、輔料三個專項大廳,共千余個攤位,匯聚全國兩百余個知名廠家,是區域服裝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調研團走訪發現,大廳內攤位密集、樣品種類豐富,但客流稀疏,少數采購商在攤位前議價,與傳統批發市場的熱鬧景象形成反差。
商戶困境:傳統模式遇阻,轉型門檻待破
在與十余家商戶的深度訪談中,團隊梳理出多重挑戰:
客流與采購習慣變化 “以前來的都是周邊服裝廠的老主顧,現在年輕人開的網店、工作室更愛在網上看圖下單,嫌跑市場麻煩。”經營棉布批發的王老板說。多數商戶反映,年輕采購群體更依賴線上平臺比價、下單,對“現場看樣、線下交易”的傳統模式依賴性降低,導致老客戶流失、新客戶拓展困難。
經營模式難以適配
團隊觀察到,面料批發長期依賴“批量訂購、長期合作”,而線上市場以小單、散單為主,對物流時效、退換貨靈活性要求更高。傳統商戶的起訂量、配送方式等難以匹配,訂單量持續萎縮。
線上轉型顧慮重重 團隊了解到,多數商戶有轉型意愿,但受限于法律知識欠缺:對平臺規則、廣告合規、知識產權保護認知模糊,擔心操作不當面臨處罰;對線上合同、支付安全等風險缺乏應對能力,陷入“想做不敢做”的困境。
調研計劃:政策銜接+法律賦能
通過本次實地調研,團隊深刻感受到傳統批發市場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的轉型陣痛,也更加明確了法律賦能對破解經營困境的重要性。后續,團隊將重點調研哈爾濱傳統批發市場轉型扶持政策,聯合有關機構、律所整理適用于面料行業的線上經營法律工具包。此外,計劃8月中旬再次來到國貿服裝城,開展線上轉型合規宣講,助力商戶掃清法律障礙,讓老牌批發市場在數字經濟中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