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焦桐薪火實踐團赴淄博經開區傅家鎮牛家村開展實踐活動
為傳承焦裕祿精神,踐行“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青春誓言,8月10日,山東理工大學“焦桐薪火”實踐團走進淄博經開區傅家鎮牛家村,以鄉村調研、田間勞動、溫情走訪為載體,在泥土芬芳中感悟初心,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團首站與團市委派駐該村第一書記張祎萌、村負責人張全峰會面座談。“從破解土地閑置到壯大集體經濟,我們靠的是特色產業‘破題’。”張全峰介紹,村里通過發展果蔬大棚、光伏發電等項目,讓閑置資源變“活水”,民生保障持續升級。圍繞“鄉村如何引才留才”“產業如何提質”等問題,實踐團成員結合焦裕祿“調研摸實情”的工作法,與村干部深入探討。“要讓年輕人看到鄉村的機遇,既需政策鋪路,更要搭建成長平臺。”一位實踐團成員的建議,引發在場人員共鳴,這場務實交流讓同學們既摸清了鄉村發展“家底”,也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
烈日當空,實踐團成員走進田間,在村民指導下埋頭除草、松土。汗水浸透衣衫,泥土沾滿褲腳,大家卻干勁十足。“手上磨出紅痕才懂,‘艱苦奮斗’不是口號,是一鋤頭一鋤頭的實干。”一位同學的話道出大家的心聲。帶隊老師感慨:“焦裕祿書記治沙時的拼勁,今天就在這田間地頭生動上演。”這場勞動體驗,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勞動者的雙手。


午后,實踐團分組探訪獨居老人與老黨員。82歲的老黨員劉爺爺摩挲著黨徽,講述當年帶領村民修路打井的故事:“入黨就是要為大伙辦事。”同學們一邊幫老人打掃庭院、晾曬被褥,一邊認真傾聽,不時紅了眼眶。76歲的張奶奶拉著同學的手念叨:“你們來陪我說說話,比啥都強。”簡單的話語,讓大家明白“服務人民”從來都是具體的——是陪老人嘮嗑,是幫著做件小事。
夕陽西下,實踐團成員帶著滿身泥土與滿心感悟離開。“焦裕祿精神不在書本里,在村干部的擔當里,在村民的汗水里,在老黨員的初心故事里。”大家表示,將把這份體驗化為動力,以青春之力扎根基層,讓“焦桐”薪火在鄉村振興中持續燃燒。
攝影:賀文博
撰稿:陳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