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7月21日至7月24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碳有方”實踐隊在四川省成都市月牙湖社區開展了一項智慧化垃圾分類實踐活動。本次活動聚焦于推廣智能分類垃圾桶的使用,旨在解決居民在垃圾分類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提升社區環保效率和居民參與度。
三周前,月牙湖社區的智能垃圾桶對許多居民來說還是個“麻煩”。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時段,常能看到有人對著設備屏幕皺眉,提著垃圾手足無措,隊伍甚至能排上5人。這些場景源自實踐團隊初期調研的發現:有55位居民明確表示“搞不懂分類標準”,另有25位年長者抱怨“設備操作太復雜”。
實踐團隊的目標很明確:讓這些智能設備從“生面孔”變成居民生活中的“熟面孔”。“智碳有方”實踐隊深入社區,針對性地開展推廣工作。對于不熟悉操作的長者,隊員們進行了耐心的“手把手”教學。一位曾經覺得設備難用的張阿姨,在隊員們的反復指導下,如今已能熟練操作。“現在(我丟垃圾)比用智能手機付款還熟練!”張阿姨笑著說道。實踐團隊的努力正在改變社區垃圾投放的景象。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指導社區居民使用智能分類設備 龔誼茹攝
如今,多數居民走到智能垃圾桶前,掃碼、開蓋、投放、關蓋一氣呵成。實踐結束后的觀察數據顯示,居民的平均操作時間顯著縮短,高峰期排隊現象緩解了近一半。分類準確率也大幅提升,超過六成的居民能準確地將菜葉、塑料瓶等常見垃圾投入對應的艙門。

圖為居民正在使用智能分類垃圾桶 程小芮攝
變化不僅體現在智能設備的使用上。社區內的普通垃圾桶旁也悄然出現了新氣象。實踐隊員們注意到,保持普通垃圾桶周邊干凈、自覺將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正確投放的居民明顯增多。“以前有時候趕時間或者嫌麻煩就隨便一扔,現在看著社區這么干凈,大家分類做得也挺好,自己也不好意思亂扔了。”居民李大爺的這句話,代表了不少居民的心聲。連社區的保潔員王阿姨也感覺到變化:“混扔的垃圾變少了,特別是廚余桶里明顯比以前干凈,沒那么容易臟污。”實踐團隊認為,這清晰地表明了智慧化實踐的推廣和反復的現場指導,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提升了居民整體的分類意識和操作習慣。

圖為變得更整潔的普通垃圾桶 程小芮攝
然而,智慧化垃圾分類并非“一錘子買賣”。實踐團隊在活動后期也收集到居民新的反饋。有居民反映部分投放點“離家還是有點遠”,希望能增設或調整點位;也有居民建議“分類標準能不能再簡化點,別搞那么多細項”,他們認為過于細致的分類增加了記憶負擔。這些聲音清晰地指向了下一步優化方向:設備的落地僅僅是開始,后續的標準優化、點位調整以及定期的使用指導同樣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