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吃到變質食品上吐下瀉,當發現包裝與實物表里不一,有多少人能清晰說出維權的每一步?食品安全不僅關乎個體健康,更牽動著萬千家庭的幸福神經,而依法維權的意識與能力,正是守護這道防線的關鍵。8月2日,“青鸞”實踐團走進韶關南雄市新城東社區,用接地氣的語言解讀法條,用最實用的指南教會維權,讓每位社區群眾都能握緊守護食品安全的“法律盾牌”。
實踐過程
1.宣傳準備 活動開展前,實踐團成員做足了功課。團隊先深入梳理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安全場景,總結了遇到問題后的各類維權途徑,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科學的采訪大綱,并探索出適配當地社區的宣講方式,為后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隨后,成員們走訪社區周邊群眾,初步掌握社區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現狀。交流中發現:孩子書包里色素超標的彩色糖果、老人冰箱里存放半月的凍肉、廚房里因節儉反復加熱的剩菜……
這些藏在生活里的“隱形威脅”,正悄然侵蝕著我們的健康。更值得關注的是,面對食品品質問題,多數群眾選擇“自認倒霉”默默丟棄;即便少數人有投訴、舉報的意向,對著投訴電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的困境也普遍存在,無異于在群眾維權路上構筑起了一道“隱形門檻”,而這正是我們團隊將要著力破解的痛點。
2.宣傳進行 結合調研反饋,團隊制定了針對性宣傳策略,讓科普既“入腦”又“入心”。第一步是廣覆蓋、強意識。成員們在社區街道通過發放宣傳單、張貼海報等方式,向居民科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詳解幾類常見風險的防范要點,切實提升大家的警惕性。
第二步是抓重點、分群體。針對社會經驗較少的小朋友和科學知識相對有限的老年人,團隊展開了“定制化”講解。對小朋友,重點聚焦“三無產品”識別。成員們拿起孩子們手邊的零食包裝袋,“手把手”教他們查看標簽信息(如保質期、生產廠商、許可證等),還提醒他們選購零食既要選擇正規渠道,又要盡量避開色素、添加劑含量高的品類。對老年人,我們一方面科普生鮮食品常見的微生物污染、農藥殘留問題,叮囑食用前均需徹底清洗;另一方面傳授科學的食品保存方法,比如生熟分離、密封儲存、避免剩菜反復加熱等,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步是明權益、教維權。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維權途徑。通過講解《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條款,闡明了維權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并總結出“取證—協商—舉報”三步走的維權流程,涵蓋向商家或平臺索賠、向市場監管局投訴、向媒體曝光等具體方法,有效破解了居民“維權無門”的困境。
3.實踐意義 此次活動不僅讓社區居民對食品安全風險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更打通了從“知風險”到“會維權”的最后一公里。
對小朋友而言,學會識別問題食品,相當于多了一道自我保護的“防火墻”;對老年人來說,科學的食品保存知識和健康的生活習慣,能有效減少日常飲食中的安全隱患;而對全體居民,明晰維權途徑后,“自認倒霉”的無奈將越來越少,依法維權的底氣也將越來越足。
從提升防范意識到筑牢法律認知,“青鸞”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讓關注食品安全的種子在社區扎根,更讓依法維權的“法律盾牌”成為每個家庭守護幸福的有力武器,這既是對“服務大眾”初心的踐行,也是在為構建更安全的食品環境添磚加瓦。
文字|張德龍
文字編輯|鄒婷婷 牟 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