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高村鎮張元小學的老槐樹葉,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四海鯨聞語言協會實踐團的支教老師們,正用太極拳的剛柔并濟與朗誦課的鏗鏘韻律,為山里娃們編織一段獨特的成長記憶。一招一式中傳承文化,一字一句間浸潤心靈,這方小小的校園,成了傳統文化綻放的沃土。
太極課堂:童拳繪出東方韻
"起勢——"隨著支教老師舒展雙臂,操場上六十余雙小手齊刷刷抬起,稚嫩的臉龐寫滿認真。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武術的魅力,老師們將太極拳動作拆解成"白鶴亮翅""野馬分鬃"等趣味招式,用故事講解每個動作的由來。扎馬步時,老師半蹲著挨個調整孩子們的姿勢:"膝蓋別超過腳尖,像小松樹一樣穩穩扎根!"
原本好動的男孩們,在一招一式的練習中漸漸沉靜下來。當陽光灑在他們微微冒汗的額頭上,整齊劃一的動作與此起彼伏的"嘿哈"聲,讓古樸的校園煥發出蓬勃生機。課間休息時,幾個孩子自發組隊表演新學的招式,時而弓步推掌,時而虛步亮掌,引得圍觀的小伙伴們拍手叫好。更有孩子興奮地說:"回家要教爺爺奶奶打太極,這樣我們全家都是'功夫高手'!"

朗誦天地:童聲激蕩中華魂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朗誦課上,支教老師手持折扇,帶領孩子們齊聲誦讀《少年中國說》。為了讓文字"活"起來,老師們用情景劇、角色扮演的方式,將詩詞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講解《將進酒》時,老師化身"詩仙李白",舉杯吟誦"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們瞬間被帶入豪邁的詩境,模仿著古人的神態搖頭晃腦地誦讀。
最令人動容的是分組創作環節。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以"我的家鄉"為題即興創作詩歌。一個扎著麻花辮的女孩怯生生地念道:"高村的云是棉花糖,老槐樹的年輪里藏著奶奶的故事,我愿做一粒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教室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連老師們的眼眶都濕潤了。課后,孩子們還將詩歌配上動作,排成短劇在校園里表演,字正腔圓的誦讀聲,成了校園里最動人的風景。

夕陽西下,張元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仍在反復練習太極拳。河南科技大學四海鯨聞實踐團的老師們知道,他們播下的不僅是一招一式、一字一句,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火種。這些在拳風與書聲中成長的日子,終將成為孩子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