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前兩次實踐中家長提出的“不知如何延續閱讀效果”等需求,團隊本次將服務對象擴展至家長,通過方法講解、案例演示和實操練習,幫助家長掌握簡單有效的家庭共讀技巧,讓英語繪本真正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
內容上實用聚焦家庭場景設計技巧 下午兩點,25名家長到場參與。團隊先分析家庭共讀的3個核心難點:“家長英語不好不敢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選書”,隨后逐一給出解決方案。針對“英語不好”,推薦“用中文講情節+突出重復單詞”的方法,如讀《晚安,月亮》時,中文講睡前故事,只重復“goodnight moon”“goodnight room”;針對“注意力分散”,建議“每5分鐘加一個小互動”,如翻頁前讓孩子猜“下一頁會出現什么”;針對“選書難”,現場展示分齡書單,標注“0基礎選圖畫占比80%以上”“有基礎可選帶簡單對話”等標準,并用實物繪本對比演示。

圖為實踐成員讓孩子們畫出自己的閱讀理解。 朱靜怡 攝
形式上的互動讓家長成為“課堂主角” 三點起,團隊組織“模擬共讀”環節,讓家長輪流扮演“孩子”和“指導者”,用推薦的《小熊溫尼》進行實操。家長王女士嘗試時因緊張忘記單詞,團隊立即提示“用動作代替也可以”,并示范如何用拍手打節奏幫助孩子記“honey”(蜂蜜);家長李先生則結合自家孩子喜歡汽車的特點,將“car”融入故事,得到團隊肯定。過程中,團隊記錄家長的常見誤區(如過度糾正發音、急于灌輸知識),并現場提醒“家庭共讀以興趣為主,糾錯會打擊積極性”。
反饋中共鳴家長需求推動服務升級 互動結束后,家長們提出新需求:“希望有適合碎片化時間的短繪本推薦”“想知道如何結合動畫片鞏固單詞”。團隊一一記錄,并現場分享3本5分鐘就能讀完的“口袋繪本”,以及“看1分鐘動畫片段后讀對應繪本”的聯動方法。不少家長用手機拍下書單和技巧,表示“以前覺得英語繪本很難,現在發現只要方法對,自己也能教”。這種積極反饋讓團隊決定,后續每次活動都預留15分鐘家長答疑時間。
成果延伸搭建長效溝通平臺 四點活動結束時,團隊建立“英語繪本共讀交流群”,邀請家長加入,以便后續分享資源、解答疑問。此次家長課堂不僅傳遞了實用方法,更讓團隊意識到,教育的效果需要家校(社)協同,而理解家長的困惑與需求,是做好志愿服務的重要前提。
8月5日的家長課堂,是紅心研磨志愿團隊將英語繪本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家庭中”的關鍵一步。從聚焦家庭場景的實用技巧,到讓家長化身“課堂主角”的模擬實操,再到回應需求搭建長效溝通平臺,每一項設計都旨在打破家長對英語教學的畏難情緒。這場活動不僅讓家長們掌握了可復用的共讀方法,更讓團隊深刻認識到,教育的合力來自家校社的協同——當家長成為趣味教學的“同行者”,孩子們接觸英語的土壤才會更肥沃,這也為后續志愿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