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安大學赴河北唐山“碳尋唐山轉型跡·綠繪鋼城錦繡篇”暑期社會實踐隊赴河北省唐山市,先后走進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唐山抗震紀念館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隊員們通過歷史圖片和影像資料,回顧了1976年大地震帶來的巨大創傷以及災后重建的艱辛歷程。從救災物資到重建藍圖,展覽生動串聯起驚心動魄的震后瞬間、八方馳援的感人壯舉和唐山人民重建家園的堅定足跡,深刻詮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隊員們還與地震親歷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一位老人動情回憶:“房屋倒塌、親人罹難,但我們住在窩棚里共渡難關,和全國來的救援隊一起重建家園。”這些真切講述讓青年學子深刻體會到,抗震精神不僅是災難面前的頑強不屈,更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精神寫照。
圖為實踐隊員向市民分發調查問卷(隊員林偉航攝)
實踐隊隨后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這里保存著全球最完整的工業地震遺址之一——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斷裂的墻體、扭曲的鋼架靜默矗立,無聲訴說著49年前那場災難的慘烈。紀念墻上鐫刻著24萬余名遇難者的姓名,肅穆莊嚴。隊員們手持白菊列隊默哀,輕輕獻花,指尖拂過冰冷的石碑,深切緬懷逝去的生命。隊員李秉泰感慨道:“這片遺址讓我們銘記災難之痛,更見證了一座城市從廢墟中重生的奇跡,這份力量源于萬眾一心的信念。”
圖為實踐隊員向地震遇難者默哀(隊員陳科言攝)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追溯,更是一場滌蕩心靈的精神洗禮。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軍民的無私支援下,唐山人民才能創造出災后重建的奇跡,真切感受到我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從殘垣斷壁到新城屹立,從救命糧到新家園,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成為激勵新時代青年砥礪前行的寶貴財富。隊員們一致表示,將把抗震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專業學習與未來奮斗,勇擔時代使命,矢志報效國家。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隊長汪建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