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為了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明確時代使命,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走進上海四行倉庫、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展開紅色主題社會實踐。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探訪、深度研學,在歷史現場感悟紅色精神,從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中汲取前行力量。
彈痕刻忠魂,足跡續榮光
站在四行倉庫斑駁的西墻下,仿佛看到了那場激烈的戰爭。密布的彈孔靜靜凝視著前來探訪的人們,無聲訴說著1937年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
在于若溪同學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帶著“犧牲”“自由”“尊嚴”“希望”等關鍵詞,詳細了解了謝晉元率420余名官兵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的壯烈歷程。從擊退日軍十多次進攻到斃傷敵200余人,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軀筑起的防線,每一段故事都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隨后,實踐團圍繞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參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晉元紀念廣場、四行倉庫紀念墻、紀念雕塑等地,結合老照片與歷史資料,重溫“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跡。最后,實踐團成員重回西墻,分享一行的感悟。實踐團成員徐煦表示:“西墻保留著的彈孔與炮轟過的痕跡,是八百壯士晝夜死守的堅強證明。這些傷痕不僅是戰爭暴力的痕跡,更象征著中國軍人用血肉之軀粉碎日寇迷夢的不屈姿態。”

圖為團隊成員于四行倉庫觀看戰時照片。孫浩然供圖
典籍載真理,思想照征程
離開四行倉庫,團隊來到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走進典藏展的大門,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近400件珍貴文獻整齊陳列,從泛黃的手稿到不同版本的著作,構成了一幅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與傳播的立體畫卷。
在專家的解讀下,實踐團成員通過知識問答,深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從誕生到在中國傳播、發展的歷程,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從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每一份文獻都承載著真理的力量,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理論的堅定信仰與不懈探索。

圖為團隊成員于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觀看典籍。孫浩然供圖
一大啟新航,二大奠基業
離開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實踐團成員來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推開石庫門,仿佛穿越百年時光,回到了1921年那個開天辟地的時刻。最讓成員們印象深刻的是復原的中共一大會議場景,逼真的畫面讓人仿佛置身其中:13位代表圍坐在長桌旁,或慷慨陳詞,或凝神傾聽,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展開熱烈討論。
站在中國一大會址外,夕陽的余暉為建筑鍍上金光,實踐團成員自發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用歌聲傳遞信念,以青春書寫擔當,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歌聲與霞光交融,化作誓言,直上獵獵紅旗,告慰先驅,亦照亮前路。
最后,漫步于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實踐團成員紛紛翻閱電子版黨章,討論其多年來的變化與不變,從中深入了解黨的智慧與傳承。參觀尾聲,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將黨的精神刻入靈魂。

圖為團隊成員于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合影。孫浩然供圖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此次紅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讓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成員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研學中汲取力量。成員們紛紛表示,要將把此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通訊員張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