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音傳文脈,劇韻曜中華。8月9日,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文理學院“淮音筑夢·傳承有我”中華文化傳承實踐團前往江蘇省建湖縣淮劇小鎮,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旨展開系列實踐活動,用青春力量守護淮劇文脈,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彩。
沙莊立誓,青春承諾承古韻
“淮音筑夢・傳承有我”的紅色橫幅在古雅的沙莊牌坊下格外醒目。實踐團成員整齊站立,背后是刻著“天下漁人不知・建湖有戲在此逢萊”楹聯的牌坊,眼前是淮劇主題街區。這張合影,是青春向淮劇文化的莊嚴承諾,帶著“傳承有我”的使命感,開啟沙莊淮劇體驗之旅,讓古老淮劇在年輕身影守護下續寫新篇。實踐團成員在沙莊前合影,定格下與傳統相遇的初心。
實踐團成員在淮劇小鎮沙莊前合影。張清晴供圖。
一敲一擊,鼓鑼奏響淮劇魂
在淮劇團老師的系統講解與示范下,實踐團成員們近距離觀摩扁鼓與蘇鑼的演奏技藝。老師從樂器的歷史淵源講起,細致拆解演奏技巧——扁鼓的發力方式、蘇鑼的敲擊角度,再到二者如何配合形成淮劇特有的節奏韻律。成員們專注聆聽,目光緊隨著老師的手勢,感受著扁鼓厚重低音里的沉穩力量,與蘇鑼清脆高音中的靈動氣息,理解到這兩種樂器在淮劇伴奏中,是烘托劇情張力、傳遞角色情緒的“隱形演員”。這堂生動的樂器課,為成員們后續深入理解淮劇舞臺藝術筑牢了音樂根基,也讓紅色傳承的使命感在心中愈發清晰。
實踐團成員向淮劇團老師學習扁鼓和蘇鑼。張清晴供圖。
同臺留影,兩代同心續薪火
實踐團成員與淮劇團演員并肩合影,鏡頭定格下兩代人對淮劇的赤誠熱愛。交流中,演員們分享了舞臺背后的堅守:為一句唱腔苦練數年,為一個動作反復打磨,這份執著正是工匠精神與紅色文化中 “愛崗敬業、精益求精” 品質的生動體現。演員張老師講述學戲時的艱辛與堅持,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精神的接力。成員們紛紛表示:“前輩們的堅守,是我們傳承路上的榜樣。我們要將這份紅色精神融入青春擔當,讓淮劇藝術薪火相傳。”
實踐團成員與淮劇團演員合影。張清晴供圖。
糧倉溯源,歲月深處尋劇蹤
踏入“糧倉藝術中心”,實踐團成員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在老戲票、舊劇本、演出影像中追溯淮劇的發展歷程。從民間小戲到地方代表劇種,淮劇的每一步成長都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蘊含著對時代的反映與對真善美的追求,這與紅色文化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本質高度契合。講解員講述淮劇在歷史變遷中堅守初心、不斷創新的故事,讓成員們明白:傳承淮劇,就是傳承一份扎根大地的人民情懷,一份與時俱進的紅色擔當。成員小孫望著老照片感慨:“淮劇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同行的奮斗史,我們必須把這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實踐團成員在“糧倉藝術中心”重走淮劇歷史。張清晴供圖。
舞臺光影,經典動人心
沙莊戲院的幕布緩緩拉開,經典淮劇《探寒窯》精彩上演。成員們沉浸在劇情中,被王寶釧堅守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打動。她的堅韌與深情,在演員的唱詞與身段中流淌,不僅展現了傳統故事的魅力,更傳遞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與紅色文化中 “堅韌不拔、忠誠擔當” 的品質高度契合。成員小張看完后感慨:“經典之所以能跨越時代,是因為它承載著永恒的精神追求。淮劇舞臺上的故事,正是紅色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的生動體現,我們要讓這份感動延續下去。”
合影留痕,傳承意更堅
沙莊印象淮劇館內,實踐團成員在還原排練場景與經典劇目片段的布景前合影。回顧此次實踐:從臉譜繪制到鼓鑼演奏,從與演員交流到追溯歷史,每一項活動都是與淮劇藝術的深度對話,每一次體驗都加深了對紅色文化傳承的理解。團長望著合影說道:“這趟旅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淮劇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座承載著民族精神與紅色基因的寶庫。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成為淮劇的‘宣傳員’與‘守護者’,讓這份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這張合影,不僅是實踐的見證,更是傳承使命的接力棒,將紅色精神與淮劇藝術一同傳遞下去。
實踐團成員在沙莊印象淮劇館合影。張清晴供圖。
通訊員:趙寒玉 錢永佳 鐘燦 圖片:張清晴
實踐團成員:張清晴、鐘燦、錢永佳、朱冰清、郭夢琦、張源、陳永健
指導老師:趙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