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刺繡是一種源于漢代的傳統刺繡技藝,主要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歸縣的樂平里一帶最具特色。至今己有兩干多年的民間傳承歷史。荊楚地區是其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深深植根于荊楚大地,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記憶。“三閭”源于屈原曾擔任的官職三間刺繡承載了屈鄉兒女對屈原志潔行廉的追憶和家國情懷的傳承,體現了荊楚文化中對屈原精神的尊崇與傳承,蘊含著荊楚人民的精神品格和價值取向。它以線條繁復、紋飾對稱、寓意豐富而聞名,代表作品包括“端午龍舟”、“雙龍搶珠”等。刺繡手法主要包括挑花、課花、斗花、掇花和平繡等,歷史上流傳的針法多達100多種,但至今仍在使用的僅剩10余種。
7月8號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前往了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平湖大道25號拜訪了三閭刺繡的傳承人喬貴榮老師。目睹了三閭刺繡的各種繡法,了解了三閭刺繡的傳承故事,并感受到了三閭刺繡針法的巧妙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團隊初到工作室,就被室內淳樸的擺設所吸引,隨之而來的是老師熱情的迎接,在喬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被墻上陳列的各種精美作品所震撼,紛紛表示愛不釋手。

圖為三閭刺繡作品—橘頌 王禹宸 供圖在采訪的過程中,喬老師向隊員們介紹了三閭刺繡的歷史和一些簡單的刺繡手法。隊員們了解到三閭刺繡的圖案系世代相傳,那些團團轉轉五彩繽紛的花紋,疏密有致,對比分明。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夸張,構圖大膽取舍,脫形寫神,以少寓多,呈現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對稱均衡、反復對比、呼應協調等法則的自由運用,使作品既有宋瓷的高貴典雅,又有織錦的簡潔華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美術價值、觀賞使用價值和裝飾收藏價值。

圖為喬老師向隊員們介紹《橘頌》的刺繡手法與其寓意 王禹宸 供圖隨后,喬老師為隊員們現場演示了三閭刺繡的具體技法。演示中,她以拇指抵住布料背面,食指在正面引導針的走向,青藍色絲線穿過布面時,發出輕微的 “嗤” 聲。當需要呈現花瓣的漸變色效果時,需在同一針腳中融入兩種顏色的絲線。操作時,針鋒斜向沿著布紋走出 “之” 字軌跡,絲線在布面交織纏繞,從遠處看,青色與藍色渾然一體,難以分辨,整體色彩如同被晨霧暈染過一般,呈現出自然的漸變擴散效果。其中,最能體現技藝水準的當屬 “打籽” 工藝:用針在布面戳出小孔后,將線尾繞針三圈,再從原孔穿回并迅速收緊,布面上便形成一顆圓潤的線結。這些線結大小均勻,狀如散落的珍珠,細看之下顆顆規整,還留存著操作者指尖的溫度。

圖為喬貴榮老師向隊員們展示三閭刺繡的刺繡手法 王禹宸 供圖
通過這次非遺文化的實踐調研,團隊成員們深刻了解到了三閭刺繡這一非遺文化,更激發了隊員們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他們表示,將持續關注三閭刺繡的發展,通過實際行動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讓三閭刺繡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未來,期待看到這些年輕學子的努力能為三閭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讓更多人領略到秭歸非遺的獨特魅力。

愿這枚穿梭了千年的銀針,能在更多年輕掌心發燙。當數字技術為它拓開新的繡布,當跨界設計讓古老紋樣走進日常,三閭刺繡的針腳里,依然會藏著峽江江畔的水汽,藏著繡娘指尖的溫度。那些青藍絲線纏繞的,從來不止是花鳥蟲魚,更是一個民族對美的執著。期待有一天,街頭巷尾的衣衫上、窗欞間的簾幕上,都能瞥見這針尖上的星河 —— 讓每道針痕都成為時光的刻度,讓穿針引線的聲響,永遠在文明的長卷里輕輕回響。(通訊員 王禹宸)

圖為團隊成員與喬老師的合影。王禹宸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