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8月30日,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機器243班的陳欣怡,奔赴蚌埠市黃柏營抗日遺址,在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上,以志愿服務為翼,開啟一場穿梭于往昔與當下的紅色傳承之旅。
圖1為黃柏營抗日遺址墻面
踏入黃柏營,抗戰主題墻繪率先映入眼簾,紅色剪影與翠綠藤蔓交織,似在無聲訴說戰火歲月里的熱血抗爭。陳欣怡駐足凝視,那些奮勇向前的身影,既是歷史的鮮活注腳,更讓她對即將開展的志愿服務多了幾分使命感——要讓更多人透過這些畫面,觸摸到背后的紅色精神。
“黃柏郢古寨”文化墻前,陳欣怡仔細研讀文字,梳理古寨在抗戰中作為軍民協同據點的歷史脈絡。從其地理位置的戰略價值,到百姓與戰士攜手御敵的點滴,這些內容將成為她志愿服務講解的生動素材,助力參觀者理解這片土地的紅色底蘊。
圖2為黃柏營古寨歷史簡介
抵達黃柏郢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陳欣怡迅速進入志愿者角色。換上紅馬甲,她面向紀念館莊重敬禮,這是對遇難同胞的哀悼,更是以青春之姿承接歷史傳承使命的宣告。紀念館內,她沉浸式熟悉展陳內容。“黃柏郢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紅色主墻下,前言勾勒歷史輪廓;展廳里,“緬懷遇難同胞”單元的數字與名單,訴說著1938年那場慘案的慘烈,307個生命的消逝,是民族記憶中無法撫平的傷痛。“蚌埠地區淪陷”展區的史料,還原日軍暴行與城市苦難,陳欣怡逐字梳理、反復琢磨,將歷史轉化為能傳遞溫度的講解詞。
圖3為陳欣怡同學在大屠殺紀念館前莊重敬禮
志愿服務講解時,陳欣怡化身為歷史的“傳聲筒”。面對參觀者,她用真摯且富有感染力的聲音,串聯起黃柏營的抗戰故事:從抗日遺址的烽火記憶,講到古寨軍民同心的魚水情;從大屠殺的悲痛遭遇,延伸至先輩抗爭的不屈精神。講解中,她融入實地探訪的感悟,指著“憶仇巷”“血淚溝”的相關展陳,關聯遺址現場的見聞,讓聽眾在歷史與現實的呼應中,更深刻理解那段過往。當看到參觀者被打動,或陷入沉思、或主動追問,陳欣怡知道,志愿服務的價值正悄然彰顯——讓沉睡的歷史“蘇醒”,在人們心中播下紅色傳承的種子。
圖4為黃柏營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景
除講解外,陳欣怡還參與紀念館的輔助工作,協助整理史料、維護參觀秩序。在與工作人員交流中,她了解到遺址保護與文化傳承的不易,也更珍惜志愿服務能帶來的影響。哪怕只是引導一位參觀者、解答一個小疑問,都是在為紅色精神傳播添磚加瓦。
圖5為陳欣怡同學在紀念館內協助整理史料
一天的志愿服務結束,陳欣怡漫步于黃柏營遺址。古老石墻的刻痕、“憶仇巷”的石碑、“血淚溝”的水流,都在她心中留下更深印記。這次實踐,讓她明白志愿服務不僅是付出,更是收獲——收獲對歷史更深刻的認知,收獲傳承紅色精神的責任感,收獲用青春力量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能力。
圖6為陳欣怡同學深入憶仇巷遺址觸摸石墻
作為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生,陳欣怡將把這份紅色力量融入專業學習。未來,她會以嚴謹的科研態度探索技術前沿,更會以志愿者的熱忱,持續傳播紅色文化。黃柏營之行,是她志愿服務的新起點,她將帶著歷史賦予的溫度與力量,在傳承紅色精神的道路上堅定前行,讓更多人聽見歷史的回響,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