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我國濕地生態保護現狀,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7月中旬,江蘇省大學生在行動河海大學“鶴舞鹽灘,潮涌濕地”鹽城濕地調研小分隊走進江蘇省鹽城市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圍繞生態調研、人物參訪、員工采訪與公眾宣講四大方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立體化、多角度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中。
7月14日,實踐團隊從丹頂鶴博物館開始實地走訪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隊員們圍繞博物館內濕地生態地圖與丹頂鶴遷徙路線圖展開討論,提出問題并記錄細節。工作人員介紹,景區依托“生態承載力監測系統”進行游客調控,并依據功能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實現科學保護與生態研學的平衡。
圖1:實踐團在館內合影
在丹頂鶴博物館報告廳,實踐團隊觀看紀錄片《一個真實的地方》,并圍繞鶴類追蹤技術、濕地調控方式及村民參與管理等方面開展記錄。
圖2、圖3:實踐團觀看紀錄片《一個真實的地方》
隨后,實踐團隊走進丹頂鶴繁育基地,與科研人員深入探討雛鶴飼料配比、野化訓練流程及放歸評估體系等問題,并注意到基地植物種植與野外濕地環境的一致性,展現出科學保護的嚴謹性。
圖4:講解員帶領實踐團觀察丹頂鶴
7月15日,實踐團隊前往參觀因保護白天鵝犧牲、被追封為革命烈士的生態人物徐秀娟的故居。講解員詳細介紹其事跡,并帶領團隊步入故居實地參觀。
故居陳設簡樸,擺放著徐秀娟使用過的水杯、筆記、紙張等物品。成員們認真觀察并駐足記錄,透過生活痕跡感受到這位青年護鳥人的樸素與堅毅。
圖5:團隊步入徐秀娟故居 圖6:團隊駐足觀看展柜遺物
在墻上的詩句中,成員們特別留意到“保護生態環境的楷模”這一行字,紛紛合影留念。這次參訪讓隊員們更加具體地理解了“生態信仰”的含義。
圖7:成員感受生態精神
7月16日在對保護區科研人員的采訪過程中,實踐團了解到濕地保護是一項涉及生態監測、科研攻堅、工程防護、技術創新的系統工程。科研人員介紹,目前已建立“鳥類研究中心”“科研監測科”等專職部門,定期統計動植物種群數據、水質變化、生態演替趨勢。
圖8:工作人員講解繁育成果與應用技術
面對繁殖期放飛干擾、夏季蚊蟲密集等挑戰,工作人員通過種植防蚊植物、布置捕蚊裝置等方式進行調控。2025年共人工繁育丹頂鶴68只,育成率達100%,加上野外繁殖的15只,總數量達83只,累計野化放飛數百只。科技也在保護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胚胎監測儀可實時監測鶴蛋發育情況,機器孵化、光照調控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育雛效率,衛星定位裝置實時追蹤放飛丹頂鶴的活動路徑。
圖9:工作人員講解胚胎監測系統與追蹤設備
此次采訪讓團隊成員對“生態保護”有了更理性、系統的認識,也為今后的科研學習注入了方向與動力。
7月17日,實踐團隊聯合在鹽城市新洋港居委會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濕地保護知識”社區宣講活動。
圖10:居委會宣講
宣講前,團隊成員分發調查問卷,調研居民濕地認知情況,宣講中,宣講人以“濕地是什么”為切入點,重點圍繞“濕地三大功能”“人類活動影響”“本地典型濕地”等內容展開講解,向居民清晰介紹濕地類型、生態價值與保護困境,并結合圖示和案例提高參與性。
圖11:宣講人講解人類活動干涉對濕地影響
整場宣講中,“社區參與”“生態法治“個人行為改變”等關鍵詞引發共鳴。宣講人引用國內外典型案例,引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濕地保護理念。
圖12:居民專注聆聽與交流
7月18日,實踐團隊繼續前往亭湖區黃尖鎮興農村和濱海縣東坎街道炊北社區開展濕地知識科普。志愿者將濕地保護知識與居民日常緊密結合,強調“候鳥遷徙路線”“濕地生態修復”等內容,吸引更多基層群眾參與討論與學習。
圖13、圖14:實踐團分別在興農村與坎北社區的合影
此次調研實踐,從走進保護區、學習人物精神、挖掘科研技術到深入社區宣講,構建起理論學習、實地調研與社會參與的閉環,真正讓“生態文明”成為青年學子可以行動、可以傳播的核心議題,既強化了同學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深度,也提升了其溝通表達、調研設計與社會參與能力。成員們表示,今后將在專業學習中繼續關注生態議題,積極參與濕地保護行動,以青年之力守護自然生態的底色。
文字作者:蔣琪峰
圖片作者:劉新源、張揚、汪磊、黃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