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東岸社區正式開啟“扎染的前世今生”實踐活動。這次活動主要面向社區內的兒童,旨在通過趣味課程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志愿者們結合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孩子們的興趣,制定了一系列豐富多彩有關扎染的活動。
文化溯源:跨越千年的靛藍記憶團隊志愿者精心設計了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案。課程從秦漢時期的"纈染"技藝講起,結合云南白族板藍根染布等生動案例,用故事化語言向孩子們展現這項技藝的歷史演變。當展示傳統紋樣背后的文化寓意時,孩子們專注的神情讓志愿者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

匠心傳承:十指春風染芳華在帶領孩子們深入了解扎染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后,志愿者們隨即組織孩子們開展扎染創作實踐。創作前,志愿者們細致講解了扎染的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并提前制作了圖文結合的 PPT,直觀演示扎結、浸染、拆線等關鍵流程。待白布、顏料、皮筋等材料分發完畢,孩子們便迅速投入到創作中。
童心綻放:布里生花的奇遇志愿者們發現,孩子們的創作思路極為豐富多元。有的孩子嚴謹模仿教程扎出規整的花紋,有的則大膽突破常規,將布料擰成麻花狀或系出不規則的結。志愿者們在現場巡回指導,隨時解答孩子們提出的 “顏料會不會混色”“要泡多久顏色才夠深” 等疑問。看著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布料浸入染缸,又在拆開皮筋的瞬間發出驚喜的歡呼聲,整個活動現場洋溢著歡聲笑語。
回望傳統路,一場讀懂文化底蘊的總結與思考 志愿者們深刻體會到,非遺保護需要構建"認知-體驗-創新"的完整閉環。當孩子們舉著作品驕傲展示時,那靛藍紋樣中躍動的不只是染料分子,更是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這種以雙手觸摸歷史、用創意激活傳統的方式,正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