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籌備時,“紅心研墨”團隊就確立了“游戲即學習”的理念。針對低齡兒童“注意力短、具象思維強”的特點,大學生們設計了“四維游戲體系”:“感官游戲”用觸摸、聆聽強化記憶,“角色扮演游戲”用情境代入理解語言,“競技游戲”用競賽激發參與,“創作游戲”用手工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團隊成員們分工創作道具:用彩色卡紙做可拼接的“房子積木”,用布料縫簡易的角色頭飾,甚至錄制了包含英文指令的游戲音樂。這個過程讓學工科的志愿者王同學感嘆:“原來教育創新需要跨學科思維,不僅要懂英語,還要會手工、會編曲!”
“材料配對”游戲成為語言輸入的“隱形橋梁”。志愿者們在地面貼出“straw”“stick”“brick”三個單詞地貼,讓孩子把對應的實物道具(稻草束、樹枝、積木塊)扔到正確區域,邊扔邊說單詞。“扔錯了也沒關系,撿起來再試!”志愿者小李的鼓勵讓孩子毫無壓力,一個男孩故意把稻草扔到“brick”區域,笑著說“讓大灰狼吹不動”,大家都被逗樂了。這個游戲讓孩子在10分鐘內自然重復單詞20余次,比機械抄寫高效得多,也讓大學生們看到:游戲的“趣味性”能降低語言學習的“畏難感”。
“蓋房競速”競技游戲暗藏“語言運用”目標。志愿者把孩子分成三組,每組用英文指令合作搭“房子”——“Pass me the brick(遞給我磚塊)”“Put it here(放這里)”。外向組很快掌握節奏,用流利指令完成搭建;內向組起初沉默,志愿者便加入其中當“翻譯”,幫他們把中文需求轉成英文。當藍條紋衫男孩小聲說“要那個”時,志愿者立刻引導:“你是要‘brick’嗎?說‘Give me the brick’試試?”男孩照做后,組里的孩子歡呼起來,他的臉頰泛起興奮的紅暈。這種“目標驅動”的游戲,讓孩子意識到“說英語能解決問題”,比單純“學英語”更有動力。
“故事續編”創作游戲激發了語言輸出的“創造力”。志愿者提供空白繪本,讓孩子畫“三只小豬后來的故事”,并用英文標注關鍵詞。一個女孩畫了小豬們“蓋了更大的磚房”,標注“big house”;穿藍條紋衫的男孩畫了“小豬教大灰狼蓋房子”,雖然只寫了“teach”“wolf”,卻展現出獨特的想象力。志愿者們沒有糾結語法對錯,而是用“你編的故事太有趣了”鼓勵他們。這種
“表達優先于完美”的理念,讓孩子敢于開口,也讓大學生們反思:成人對“正確性”的執念,可能正是扼殺語言興趣的元兇。
“兒歌創編”游戲讓語言學習“動起來”。志愿者把故事編成簡單旋律,孩子可以自由加入動作或歌詞。“小黑豬蓋房”段落,有孩子加了“嘿呦嘿呦”的勞動號子;“大灰狼失敗”段落,有人編了“go away, wolf”的驅趕詞。孩子們邊唱邊跳,完全沉浸在創作中,連最內向的男孩都跟著拍手。大學生們發現,音樂和肢體動作能激活語言記憶——活動結束后,還有孩子哼著自編的“brick song”離開。
活動總結時,志愿者們對比了“游戲化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效果:孩子平均掌握單詞量提升40%,主動開口次數增加3倍,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還在玩‘蓋房子’游戲說英語”。團隊成員們意識到,游戲不是“學習的調味劑” ,而是兒童學習的“天然方式”。這次實踐讓他們堅定了一個方向:未來的教育創新,應該多些“游戲思維”,少些“任務思維”。
此次活動成功驗證了“游戲化學習”在兒童英語教育中的潛力。未來團隊將繼續開發“故事游戲庫”,讓更多孩子在玩中愛上英語,大學生志愿者也將在持續創新中,探索更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