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蘇州圖書館北館少兒區內暖意融融,一場由蘇州高校外國語學院學生團隊發起的"英語繪本創意實踐活動"在此落幕。這場以"播撒知識種子,點燃英語興趣"為主題的實踐,不僅為少兒讀者帶來了沉浸式的英語學習體驗,更展現了當代大學生扎根社會、服務教育的青春擔當。
童趣空間里的精心籌備走進蘇州圖書館北館少兒區,淺藍色的主調營造出寧靜又活潑的氛圍:書架上整齊排列著色彩斑斕的英語繪本與立體書,陽光透過落地窗,在鋪著軟墊的閱讀角投下斑駁光影。為了讓活動更貼合少兒心理,團隊提前與圖書館工作人員反復確認場地布置細節,從繪本的篩選到互動環節的設計,都經過了多輪打磨。跨專業的協作,讓活動方案既保留了英語學習的專業性,又充滿了符合少兒認知特點的創意,為后續實踐打下了扎實基礎。

(圖為圖書館活動場所,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在這里進行活動。)
團隊協作里的成長密碼這場實踐并非單打獨斗。團隊成員來自英語、教育、設計等多個專業,不同的知識背景碰撞出獨特的火花。活動中,有人專注于引導孩子閱讀,有人負責協助手工創作,有人則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狀態,及時給予鼓勵。當有小朋友因緊張不敢發言時,學心理學的隊員悄悄蹲下身,用"我們一起說"的輕聲引導化解尷尬;當手工材料不足時,擅長臨場應變的同學立刻想出用廢紙盒替代的辦法。
從前期籌備到現場執行,沒有誰是旁觀者。比如在設計"迷你繪本"環節時,英語專業的同學擔心詞匯難度過高,教育專業的成員便提出"圖畫優先,語言為輔"的思路,最終形成了"用畫面講故事,用簡單英語點睛"的方案,既降低了參與門檻,又保留了英語學習的核心。這種互補的協作,讓活動流程順暢,也讓每個成員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圖為志愿者在課程中與孩子們互動)
反思中沉淀的教育初心活動結束后,團隊圍坐復盤時,也坦然直面了不足:部分環節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導致最后的分享環節略顯倉促;個別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互動設計還需更靈活。為此,他們特意請教了圖書館的少兒閱讀指導老師,記錄下"用游戲化方式串聯環節""提前準備備用互動方案"等建議。
"這些不足不是遺憾,而是成長的坐標。"這次實踐讓隊員深刻體會到,教育從來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孩子們的熱情反饋,讓團隊更懂如何用真誠連接心靈;而直面問題的過程,則教會他們用務實態度對待每一份責任。
播撒種子,收獲未來對孩子們而言,這場活動或許只是一次有趣的課外體驗,但在翻閱繪本時認識的新單詞、創作時迸發的想象力、分享時收獲的掌聲,已在他們心中悄悄種下一顆熱愛探索的種子。對參與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次從"課本"到"社會"的跨越:他們不僅用專業知識服務他人,更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讀懂了"教育的本質是點燃"——正如朱靜怡所言,"比起教會幾個單詞,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覺得 ' 學習是件快樂的事 '。"
如今,蘇州圖書館北館的這場實踐已畫上句號,但它留下的影響仍在延續:孩子們會指著繪本里的角色說 "這是我設計鞋子的主人公",團隊成員則計劃將活動方案優化后,帶到更多社區與鄉村。正如團隊在總結中寫的:"青春的價值,在于用微小的行動播撒希望。當我們俯下身傾聽孩子的聲音,便會發現,每一顆童心都值得被認真澆灌,每一份熱愛都能生長出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