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濱州三河湖的老院子里,我們這些老物件正攢著勁兒,要把藏了半輩子的故事說給你聽——
【老石臼:我磨碎的不是藥,是歲月的溫軟】

我是那方老石臼,圓鼓鼓的身子上,紋路里嵌著時光的沙。用完來搗菜花是一項傳承已久的傳統技藝,在鄉村振興之際,村民就是以我為載體將傳統農耕智慧融入現代生產:手工研磨的韭花醬保留著石臼舂搗的醇厚風味,讓老手藝煥發新生。
【雕花方桌:我托著的不是碗,是家庭的溫暖】

我是一張老方桌,不知在歲月里走過多少年頭。曾擺在大戶人家廳堂,看主人們談天說地、賓客往來,雕花欄板映著燭光,記著家長里短、喜樂憂愁。后來歷經變遷,換過不同住處,漆面漸褪、邊角磨損,可那些承載的往昔,仍藏在木紋里。
【連環畫:我們藏的不是畫,是代際的星火】

我們是墻上的連環畫方陣,《霍元甲》的拳腳還在紙頁里生風,《大地恩情》的淚還泡著舊年的墨。孩子總愛把我們翻得卷邊:檐下的晌午,蟬鳴裹著“霍元甲打擂臺”的驚叫;油燈下,娘給娃講“大地恩情”的嘆息。
我們裝著年輕的夢,讓莊稼漢的娃也敢想江湖和遠方;更把代際的目光串成線——爺爺摸過的封面,孫子也會盯著發呆。你看,文化的星火從沒收起光芒,它就在三河湖的風里傳了一代又一代,把“根”的故事,悄悄種進了每個孩子眼里。
我們是鄉土的掌紋:石臼的包漿是掌紋里的繭,方桌的雕花是掌紋里的褶,連環畫的卷邊是掌紋里的紋路。不管走多遠,只要摸到我們,就知道故鄉的暖早刻進了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