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輶軒使” 社會實踐隊以 “‘敢當’銘泰岳,墨‘拓’藏岱珍” 為主題,在泰安開啟泰山文化非遺社會實踐活動,首項核心任務便是學習并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 —— 泰山拓畫非遺技藝。
活動當日清晨,天剛微亮,實踐隊員便抵達非遺老師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岱麓附近,室內整齊擺放著拓畫所需的工具:裁好的宣紙、不同尺寸的棕刷、盛滿濃墨的墨盒以及數十個纏好棉布的拓包。非遺大師首先向隊員們介紹了泰山拓畫的歷史背景,強調這一技藝始于漢代,至今已傳承兩千余年,是記錄泰山碑刻文化、延續金石記憶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后,老師現場演示拓畫全過程。他先將宣紙放入清水中浸泡數秒,待紙張完全浸潤后取出,輕輕甩去多余水分,再小心翼翼地將宣紙覆蓋在預先擦拭干凈的碑石上。此時,老師手持棕刷,從碑石中心向四周輕輕刷動,讓宣紙緊密貼合石面,確保無氣泡、無褶皺,“宣紙要像貼在石面上的一層薄紗,才能完整復刻碑文中的每一處細節。” 老師邊操作邊講解。待宣紙半干時,他取來拓包,在墨盒中蘸滿濃墨,手腕輕轉,以均勻的力度在紙背反復撲打。隨著拓包的起落,碑文中的文字與圖案逐漸在宣紙上顯現,墨色由淺入深,紋理清晰可見。
演示結束后,隊員們分組進行實踐操作。初次嘗試時,不少隊員因緊張出現失誤:有的隊員將宣紙浸泡時間過長,導致紙張破損;有的隊員用棕刷時力度過大,使宣紙移位;還有的隊員拓印時墨量控制不當,造成文字暈染。見狀,老師逐一上前指導,糾正隊員的操作手法:“覆紙時要輕,刷紙時要勻,拓印時要穩,關鍵在于‘氣勻、力均、心靜’,讓紙與石面像呼吸般自然接觸。”
在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逐漸掌握技巧。隊員王同學在完成第一幅拓片后表示:“當看到碑文中的文字通過自己的手一點點顯現時,特別有成就感。這不僅是一次技藝學習,更像是和千年前的刻碑人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交流。” 此次泰山拓畫實踐,不僅讓隊員們系統掌握了拓畫的基礎流程,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非遺技藝背后承載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為后續的社會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