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布到心田:藝術志愿服務的溫暖傳遞
電頭:大學生網報宿遷8月26日電(通訊員 劉亦菲)
導語:2025年7月10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深入沭陽縣官墩村,啟動雙課堂特色支教項目。團隊以語文、英語教學為雙翼,植入創新教育思維,于鄉野校園培育知識與成長的幼苗,為在地教育注入新活力,賦能鄉村學生踏上別樣的學習探索之路。
正文:
是日,“紅心研墨”團隊抵達沭陽縣官墩村,開啟語文與英語特色教學實踐。語文教學致力融合古典詩文與現代文本,善用生活情境與即興環境資源,引領學生品味文學;英語教學依托生活化、可視化策略,穿插鄉土素材,輔助學生跨越學習障礙,達成知識有效轉化。實踐為鄉村教育開辟了多元可能,團隊將總結經驗,持續投入鄉村教育,助推學童成長與教育發展。
語文之橋:融通文學與生活體驗
七月中旬,“紅心研墨”團隊在墩村小學呈現了一堂文學交融的語文課。成員周子馨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及王愿堅《燈光》為藍本,嘗試突破教學定式,使鄉村學子直觀感受文學的溫度與力量。
課程開始時,為拉近古詩與學生距離,周子馨創新教學設計。解析“客舍青青柳色新”,她邀請學生觀察窗外垂柳晨露,將詩句化入實景;闡釋“勸君更盡一杯酒”,則以半杯清水為引,激發對離別情感的具象感知。這一互動扭轉了單向傳授,學生紛紛結合自身——有談家人遠行攜帶的鄉土,有論畢業贈禮,超80%學生主動分享,以純真語言演繹詩意。
教學進程中,意外天氣也成為獨特教育資源。午后降雨光線轉暗,恰應《燈光》課文情境。當講到郝副營長點燃書本時,周子馨劃亮火柴,黑暗中躍動火苗即刻抓住全場注意力。她發問“這束光要照亮什么”,學生答案深刻,有的指知識之路,有的言勝利方向。電光掠過瞬間,光芒與專注面容相映,宛若跨越時空的回應。課后學生擦拭燈管尤為仔細,印證了教學的深遠影響。
此次實踐讓團隊確信,教育需串聯文本與生活,鼓勵主動探求。具象化方法與開放性問題,突破了標準答案局限,喚醒了多元思維。
英語之趣:鏈結語言與在地文化
八月蟬鳴不絕,英語課堂同樣熱情洋溢。周子馨摒棄傳統教學序列,以生活化、形象化手段,將英語字母與學生日常及鄉土記憶相連,緩解學習焦慮,也為教育者提供新視角。
教授字母“S”時,周子馨手腕輕轉畫出曲線,引導學生聯想“偷吃桑葉的蠶”,孩子們歡笑模仿,使字母煥發生機;教室一隅蛛絲,成為字母生活化的自然印證。團隊認識到,語言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生活出發,調動感知,讓外語學習更親切,減少心理障礙。
發音訓練中,針對“th”音受方言影響問題,周子馨借助蒲公英絨球,掌心托球示范呼氣口型,“舌尖輕觸齒間,送出輕柔氣流”,飛絮飄散時,準確發音隨之而來。形象演示與視覺場景,使抽象語音要領變得可感。后續評估顯示,參與情景互動學生短語記憶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學習。團隊因而明確,語言重在應用,需調動多感官參與,實現知識消化。
跨文化教學融合鄉土內容,引發文化自信思考。周子馨展示中英文書信,引導學生對比差異,有生發現“王維未寫公元年份”,引導出中西時間表達與文化習慣討論。隨后,結合地球儀與詞卡,學生手指追隨希臘字母“A”路徑跨越洲際,將“apple”詞卡貼于雅典;周子馨類比“古希臘視蘋果為智慧果,如沭陽稻穗”,鼓勵學生背面繪制家鄉作物。此舉促進英語詞匯與鄉土文化融合,幫助建立文化坐標系,增強在地認同。
實踐價值:勾勒鄉村教育新路徑
“紅心研墨”團隊通過官墩村語文、英語教學實踐,為鄉村教育探索出多元路徑。語文以文學為橋,連生活以悟經典;英語以鄉土為媒,破語言學習之障,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活學習內生動力。
結語:
團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教育須立足本土、創新方法。要開發生活資源,聯通教材與鄉景體驗,讓知識“有溫度”;要設計豐富互動,借助情境活動與感官調動,讓學習“有活力”;要守護文化根脈,在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讓自信“有根基”。未來,團隊計劃延續經驗,深耕鄉村教育。一方面優化教學模式,細化語文“詩意貫通”與英語“鄉土融入”法;另一方面開展教師培訓,分享案例,帶動更多鄉村教育者創新;同時長效跟蹤學生成長,評估教學效果,推動鄉村教育在探索中進階,以教育之光點亮鄉村孩子未來,為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心力,助益更多學子在知識浸潤中實現思維與心靈共成長,勇敢走向廣闊天地。
作者署名:通訊員 劉亦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