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頭:大學生網報8月26日電(通訊員 生思佳)
導語
2025年盛夏七月,在蘇北沭陽縣官墩村小學的教室里,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學對話正在悄然上演。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們,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與王愿堅的《燈光》為媒,在二十多個孩子澄澈的眼眸中,點燃了傳統與現代碰撞的思想火花。那些時而困惑時而閃亮的眼神,與窗外蟬鳴交織成一曲生動的教育交響詩。
正文
2025年7月10日的上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們已經來到了沭陽縣官墩村小學的教室,志愿者將一只盛著清水的玻璃杯輕輕置于講臺。陽光透過斑駁的窗欞,在杯沿折射出細碎的光斑。"這不是渭城的朝雨,也不是陽關的積雪,"她指尖輕點杯壁,"這是詩人捧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離別。"教室里瞬間漾起細密的漣漪。小朋友突然舉起小手:"我奶奶總往爸爸行李里塞曬干的槐花!"這個意外的回應像打開記憶的閘門,孩子們爭相講述藏在行囊里的鄉愁:爺爺偷偷塞進姑姑皮箱的核桃、自己寫給外出打工姐姐的"隱形信"、村口老柳樹折下的枝條...志愿者們驚訝地發現,這些看似粗糲的生活經驗,恰恰構成了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最鮮活的注腳。
黑暗中的啟蒙:一根火柴點燃的思想火光
午后備課時的悶雷來得猝不及防。當豆大的雨點砸向鐵皮屋頂時,志愿者們正準備講解《燈光》中郝副營長的故事。教室突然陷入昏暗,實習教師陳墨果斷劃亮火柴——那簇顫動的火苗瞬間成為全場焦點。"老師!"平時總蜷在角落的小明突然站起來,"書里說的'多好啊',是不是就像現在?"他的童聲穿透雨幕,"火柴照亮的不是課本,是...是心里某個地方。"這個曾在摸底測試中語文不及格的孩子,此刻的感悟讓在場所有人屏息。窗外電閃雷鳴,室內二十多雙眼睛追隨著那束微弱卻倔強的光芒,恰似當年戰壕里渴望光明的戰士們。雨滴在玻璃窗上蜿蜒出奇異的水痕,將火柴的光影折射成跳動的星河。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安靜下來,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甚至下意識伸手想去接住那些"星星"。
童眸里的詩學:非標準答案的美學價值
團隊配備的微距攝像機記錄下無數珍貴幀畫面:當王維詩中的"客舍青青"被聯想成村口小賣部刷新的綠漆時,當"西出陽關"被理解為"去鎮上讀初中"時,孩子們瞳孔的細微變化構成了一部生動的認知圖譜。"最震撼的不是他們說出標準答案,"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而是某個孩子突然指著自己手背上的水珠喊'柳葉上的露珠摔碎了'——這種通感能力,任何教案都設計不出來。"這些未經雕琢的詩性表達,讓團隊重新思考評價體系的維度。
橋梁重構:從知識傳輸到文明接力
在總結會上,領隊教師提出的全新定位理念擲地有聲:"我們不是居高臨下的扶貧布道者,而是文明星火的傳遞人。"這一理念的轉變在實踐中煥發出獨特光彩:志愿者們摒棄了簡單的是非判斷,轉而致力于構建文化意象的深層聯結。他們引導孩子們在"搖曳的柳條—精致的碧玉簪—奶奶珍藏的銀簪"之間尋找美學共鳴;組織充滿鄉土氣息的方言古詩吟誦會;將打谷場變身為生動的露天劇場;更特邀村中長者講述抗戰時期"一盞油燈照亮全村"的集體記憶。這種實踐既尊重了鄉土文化的主體性,又在平等對話中實現了文明的薪火相傳。
結語
這場發生在蘇北鄉村的教育實驗,猶如一顆飽含文化基因的種子。當渭城朝雨浸潤二十一世紀的童心,當戰地火光映亮數字原住民的臉龐,教育顯露出最本真的模樣——它不是知識的單行道,而是無數代人接力奔跑的環形跑道。紅心研墨團隊用半杯清水、一根火柴這些質樸的教具證明:真正的教育創新,始于對生活詩意的敏感,成于對生命經驗的尊重,終于文明火種的傳遞。在標準化考試與AI教學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些年輕志愿者在鄉村教室書寫的答案,或許正是未來教育的啟示錄——唯有讓文化回到它最初生長的土壤,才能在新時代的枝頭綻放永恒的詩意。
作者署名:通訊員生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