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頭:大學生網報宿遷8月26日電(通訊員劉敏)
導語:2025年暑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宿遷官墩村開展英語啟蒙。本以為是傳遞知識的單向旅程,卻在田埂的暑氣、孩子的求知目光中,開啟了一場對教育本真的探索,那些與鄉土融合的教學片段,成為我教育認知里最鮮活的注腳 。
正文:2025年8月1日一早,官墩村小學迎來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隊的志愿者們。他們騎著自行車,載著教具和地球儀,走進教室,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志愿教學活動。這次活動不僅幫孩子們克服了學英語的畏難情緒,還讓他們在學世界語言時,更愛家鄉文化。
“A像羊圈柵欄”的啟示。
知識要落地生活。剛到官墩村那陣,紅心研墨成員們還揣著“教育者”的架子——帶了成套的字母卡、印著音標表的小冊子,想著“把知識給出去”就行。第一堂字母課拿“A”當開頭,粉筆剛落黑板,底下就炸開了小動靜:“是羊圈!”“俺家柵欄就是這樣!”我愣了愣湊過去看,有個孩子在草稿紙上畫了幾筆:幾根豎桿架著橫杠,確實是“A”的模樣,只是帶著鄉村特有的“隨意”。我沒急著說“不對,要寫規整”,反而問他們:“那羊圈的柵欄能幫咱們記A不?”孩子們點頭如搗蒜。那天下午我繞到羊圈旁站了站,陽光照在柵欄上,影子落在地上,真真切切是“A”的輪廓。這才懂:知識哪能端著架子?得先蹲下來看看孩子眼里的世界,他們熟悉羊圈柵欄,那就讓“A”從柵欄里長出來,多自然。
鄉土里的字母教學:知識綁定生活。
打那以后,找“字母”成了每天的樂事。養蠶戶的竹匾堆是固定“課堂”,春蠶爬得慢,孩子們有耐心跟著劃“S”;老井邊的轱轆轉起來,一圈圈滾過就是“O”,連提水時繩子勒出的印子,都能看出“U”的弧度。最有意思是做字母卡,不用卡紙,就用曬透的玉米皮——村里玉米多,玉米皮曬干了不扎手。孩子們剪得認真,背面畫得更用心:“M”畫成田埂邊的草垛子,一個挨一個;“N”是水渠拐的彎,帶著水波紋;“L”最簡單,就是墻角靠著的鋤頭柄。
那個總把“P”和“q”弄混的男孩,盯著屋檐下的葫蘆看了兩天。第一天蹲在臺階上數葫蘆,第二天突然舉著個小葫蘆跑過來:“老師你瞧!這個柄朝上,是P!那個掉下來的,柄朝下是q!”后來他真在葫蘆上貼了標簽,紅筆寫的“P”和“q”歪歪扭扭,路過的阿婆笑著問:“葫蘆還學洋文?”他梗著脖子說:“它幫我記字母呢!”看著葫蘆上的標簽,突然覺得:知識哪用死記硬背?綁在他們天天見的葫蘆上、鋤頭柄上、草垛子上,就像系了根繩,掉不了。
鄉土字母表的真諦,知識要深度聯結生活。
村委會的土墻漸漸被“貼滿”了——南瓜切開是“C”,孩子們非要把瓜瓤挖出來,舉著空瓜殼往墻上比;曬在繩上的白褂子,袖子垂下來就是“T”,連風一吹晃悠的樣子,都像“T”在點頭;有回摘綠豆,豆莢炸開的縫是“V”,孩子們捏著豆莢舉著喊:“老師你看V!”半月下來,墻上湊出了串“鄉土字母表”,沒一張是印的,全是孩子們找的、畫的、捏的。我站在墻前看,突然明白教育的“真”在哪:不是讓孩子跟著記“標準字母”,是讓字母走進他們的生活——他們摸過南瓜殼、曬過白褂子、捏過豆莢,這些東西里藏著的字母,比課本上的黑體字記得牢十倍。
蒲公英作“魔法道具”:五感讓知識鮮活。發音教學碰著方言坎時,是蒲公英解了圍。教“three”總卡殼,孩子們舌尖總抵不對地方,我示范到嗓子啞,他們還是“西里西里”地含糊。那天路過河灘,風一吹,蒲公英絨球飄得滿天都是,我突然蹲下來捧了一把:“咱們玩個游戲——吹絨球,誰能讓絨絮飄起來,誰就會念three啦!”孩子們立刻圍過來,捏著絨球小口吹。有個小姑娘急得快哭了,她總吹不起來,腮幫子鼓得通紅。我蹲下來讓她把手指貼我唇邊:“別使勁哈氣,就輕輕送氣,讓風從舌尖旁邊溜出去……”指尖能感覺到那縷輕氣時,她再捏著絨球試,一小撮絨絮慢悠悠飛起來,她突然跳著喊“three!”,聲音脆得像剛摘的野棗,甜極了。
后來發現,鄉村的“五感教具”遍地都是。教“wind”就跑田埂上,讓風吹著頭發跑,感受“wind”的軟;教“sun”就曬谷場蹲半晌,摸曬熱的石板,說“sun是暖的”;連教“water”都不用杯子,就蹲在水渠邊看水流,聽“嘩啦啦”的聲兒。孩子們閉著眼摸、歪著頭聽、踮著腳看,知識哪是“學”會的?是“摸”會的、“聞”會的、“聽”會的。
情景與農活課堂:知識沾著生活氣。
情景劇成了最熱鬧的課。教“take shelter”那天陰沉沉的,我扯了塊藍布當“烏云”,讓戴貓耳發箍的小丫頭演“rainy day”,舉著藍布追人跑。“快躲雨呀!”我一喊,孩子們舉著葵葉當傘往桌底鉆,嘴里喊“take shelter!take shelter!”藍布擦過頭頂時,笑聲混著短語的調子,震得窗欞都響。后來再念這短語,不用我提醒,他們就會縮脖子笑,準是想起躲“雨”的事兒了。幫李伯摘綠豆那次更妙。提著麻袋往豆田走時念“go harvest”,剝豆莢時捏著豆粒說“harvest beans”,裝袋時扛著麻袋喊“harvest grain”。傍晚扛著半袋綠豆往回走,孩子們攥著豆粒就能拼“harvest”,指縫漏下來的豆粒滾在地上,蹦蹦跳跳的,都像帶著“harvest”的調子。知識沾著豆香、混著汗味,哪還用特意背?
鄉村課堂的優勢:五感聯動學知識。
以前總覺得鄉村缺教具,現在才知道是沒找對——蒲公英的絨軟乎乎,是練發音的“氣流尺”;葵葉的糙能摸著玩,是躲雨的“傘”;綠豆的豆莢脆生生,炸開就是“V”的模樣。這些東西不用花錢買,就在田埂邊、水渠旁、屋檐下,可比城里的塑料教具鮮活多了。孩子們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腳踩,全身都動起來了,知識就順著感官往心里鉆,哪會覺得“學英語難”?反倒是追著蠶爬、捏著豆莢、吹著蒲公英時,連“難”字都忘了。
覺醒的起點:讓教育蓬勃生長。
車子越走越遠,田埂在后視鏡里縮成條細線,可孩子們舉著“字母信物”跑的樣子沒模糊。這場田埂邊的課,哪是“實踐結束”?分明是剛摸著教育的“根”。往后再站在講臺前,準會想起那個追著春蠶劃“S”的早晨,想起石板上濕乎乎的“O”印——教育哪用費勁搬講臺?讓知識順著生活長,像田埂上的莊稼似的,沾著土、迎著風,自然就蓬勃起來了。
(通訊員: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