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結合故事演繹、情景游戲、手工創作等多樣化活動形式,社區公益課堂為幼兒們開啟了一段探索數學世界的奇妙旅程;顒又,孩子們在歡聲笑語里輕松學到了數學知識,而志愿者們則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收獲了心靈的滋養與能力的提升,完美詮釋了“用心付出結善果,愛心傳遞留余香”的志愿價值理念。

(圖為小朋友舉手回答問題)
針對教學痛點 創新思路尋突破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其抽象性常使幼兒產生畏難情緒。傳統教學模式下,不少孩子覺得數字、圖形枯燥乏味,難以培養學習興趣。為解決這一問題,志愿者團隊經過前期調研,決定以"趣味互動"為核心,打造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數學教學模式。"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發現數學就在生活中。"志愿者團隊負責人表示,籌備階段就確立了"快樂學習、趣味成長"的教學理念。
細致籌備重實效 精心設計顯初心 活動籌備期間,志愿者團隊傾注大量心血。為貼合幼兒認知水平,他們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教學資料,將抽象數學概念轉化為生動圖片和通俗講解;為激發參與熱情,專門準備了卡通文具、益智玩具等小獎品,用于獎勵積極互動的孩子;考慮到幼兒注意力特點,反復優化活動流程,確保每個環節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經過數周精心準備,一套包含故事教學、游戲互動、手工實踐、情景扮演的教學方案最終成型。
故事開篇引思考 情景體驗助理解 活動當天,東安社區活動中心充滿歡聲笑語。志愿者們以趣味故事開篇,通過《小松鼠儲松果》的故事引入數字概念,當問到"小松鼠第一天儲3個松果,第二天儲5個,一共儲多少個"時,孩子們紛紛舉手搶答,課堂氣氛迅速升溫。隨后開展的《小松鼠儲松果》情景體驗活動將氛圍推向高潮,孩子們分別扮演小松鼠、記錄員和檢查員,在"儲松果"過程中練習數字累加,在"數松果"環節中理解數量概念,在歡樂互動中完成了數字認知的啟蒙。
手工創作學圖形 動手實踐強認知 手工創作環節讓孩子們興致勃勃。志愿者們分發彩紙、剪刀和膠水,指導孩子們制作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幾何圖形。"我用圓形做了太陽,用長方形做了窗戶!"一名小朋友舉著作品開心地說。在積木搭建區,孩子們用不同形狀積木拼搭"數學樂園",在動手過程中直觀感受圖形特征,理解空間方位概念。志愿者們在旁細心指導,將"形狀""大小""對稱"等數學知識巧妙融入創作指導中。
益智游戲融知識 快樂互動促成長 益智游戲區同樣熱鬧非凡。數字拼圖前,孩子們專注地拼接數字卡片;圖形配對游戲中,他們通過觀察形狀完成匹配;數字接龍活動里,簡單的數字序列變化讓孩子們充滿好奇。每當孩子完成游戲挑戰,志愿者們都會及時給予掌聲和小獎品鼓勵,這些正向激勵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不少內向的孩子也逐漸主動加入互動。

志愿感悟共提升 優化方案謀發展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團隊召開總結會,成員們分享了參與感悟。"看到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和收獲的喜悅,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大家認識到,幼兒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愛心、耐心和創新思維。團隊表示,將結合本次活動經驗優化教學內容,增加生活場景類數學游戲,合理分配各環節時間,提高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公益教學播希望 志愿服務暖人心 此次東安社區趣味數學志愿服務活動,用愛心搭建知識傳遞橋梁,用創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志愿服務精神,讓數學知識在歡樂中浸潤童心。未來,隨著活動方案的持續優化,這份溫暖的公益教學將惠及更多社區兒童,讓數學學習的種子在社區土壤中生根發芽,讓志愿服務的陽光溫暖更多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