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海社區開展“紅船精神”童聲課堂——青年支教團隊播撒紅色種子  
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 通訊員王夢涵
課堂伊始,支教團成員走上講臺,黑板上“紅船啟航”四個粉筆字剛落,扎馬尾辮的女孩便舉手提問:“老師,紅船真的是紅色的嗎?”這一問題讓課堂氛圍瞬間活躍。支教老師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船上的人為什么出發”“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等一連串提問,引導孩子們思考。當聽到“紅船的紅是因為先輩們有顆熾熱的心”時,孩子們眼中滿是好奇,紛紛湊近講臺查看紅船圖片。
在“革命先輩的故事”環節,支教團成員講述紅軍戰士嚼皮帶頭充饑的事跡時,一個小男孩突然起身:“我爺爺也總把饅頭屑吃完,說不能浪費糧食!”這句話引發共鳴,孩子們爭相分享家中長輩的節儉故事。支教團順勢拿出準備好的舊糧票、軍用水壺等老物件,讓孩子們觸摸歷史痕跡,感受先輩們的艱苦奮斗精神。
問答環節成為課堂高潮。“老師,英雄們不怕疼嗎?”“紅船上的人后來去哪里了?”孩子們的小手如雨后春筍般舉起,問題既帶著童真,又藏著對歷史的思考。支教團成員耐心解答,用“心中有更重要的目標,就有堅持的勇氣”等通俗語言,將紅色精神融入對話。當孩子們用剛學會的隊禮向支教老師致敬時,夕陽透過窗戶灑在教室,形成溫暖的光影畫面。
活動結束后,隊長表示:“原本我們擔心孩子難以理解歷史厚重,但他們的真誠提問讓我們明白,紅色傳承無需刻意說教,只需用他們能懂的語言搭建橋梁。”社區負責人也對活動給予肯定:“這樣的課堂讓歷史‘活’了起來,期待支教團能帶來更多優質活動。”此次“紅船精神”課堂,不僅讓孩子們種下紅色種子,也讓準教師們重拾教育初心,實現了“歷史傳承與教學實踐”的雙向成長。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