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驕陽炙烤著齊魯大地的玉米田。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立草立業實踐服務團的成員們彎著腰,在青紗帳般的玉米地里穿梭,圍繞玉米地內雜草的辨別、防護處理等開展實地采訪與實踐活動,將課堂知識與田間管理深度結合。
田間課堂:給雜草“建檔畫像”
實踐的第一站,是給雜草“驗明正身”。在當地種植大戶王建軍的玉米田里,團隊成員們帶著農具、筆記本和相機,蹲在田埂邊仔細觀察。“以前在課本上見過這些雜草的圖片,但到了田里才發現,它們的‘長相’會隨生長階段變化。”團隊成員一邊對比手機里的資料,一邊記錄,經過實地記錄,團隊為五種雜草建立了“檔案”。

為了更精準地辨別,團隊還采訪了有著20年種植經驗的王建軍。“三裂葉番薯最‘狡猾’,它的根須會扎進土里,就算拔了地上部分,殘根也能重新發芽;反枝莧長得快,一株能結上千粒種子,今年不除干凈,明年整片田都可能被‘占領’。”王建軍的經驗之談,讓同學們意識到:雜草治理的第一步,是摸清每種雜草的“脾氣”——生長周期、繁殖方式、危害特點,才能對癥下藥。
治理實踐:從“一刀切”到“靶向清除”
“以前除雜草,要么靠人工拔,要么全田噴農藥,累不說,還可能傷了玉米苗,或者讓雜草產生抗藥性。”在與農戶的交流中,團隊發現傳統除草方式的痛點。結合專業知識,同學們開始探索更科學的“靶向清除”方案。
針對牛筋草的“深根頑固”,團隊提出“人工拔除+藥劑點噴”組合:先松動土壤,將整株雜草連根系拔出,對殘留的根部,用低濃度的針對性除草劑點噴,避免藥劑擴散到玉米根部;對付牽牛花的“纏繞習性”,則需“早發現、早動手”,在藤蔓未纏繞玉米前人工摘除,同時清理田邊的雜草,切斷其“補給線”;反枝莧和馬齒莧的幼苗期較脆弱,團隊建議在玉米苗長到30厘米高時,用鋤頭淺鋤地表,既能除去雜草,又不傷及玉米根系。
為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團隊和農戶一起開展了小范圍試驗。在王建軍的玉米田劃出兩塊區域,一塊采用傳統全田噴藥,另一塊用團隊設計的“靶向方案”。一周后對比發現:“靶向方案”區的雜草數量減少了60%,玉米苗的葉片更翠綠,土壤表面也沒有農藥殘留的痕跡。“以前覺得除草劑越濃效果越好,現在才知道,針對不同雜草用對藥、用對量,既能省錢,又能保護地力。”王建軍對同學們的方案贊不絕口。

“原來除草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像給雜草‘把脈開方’!”農戶王建軍的話,道出了實踐的深層意義。從課堂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這群“草業先鋒”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農科學子的擔當:讓科技扎根泥土,用專業服務“三農”,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留下青春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