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0 日,浙江財經大學調研隊奔赴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鳳林鎮江楓村,開啟一場聚焦鄉村研學發展的實地調研,在走訪與對話中,探尋這座 3A 級景區村莊的文化底蘊與發展新徑。

初抵江楓村,詩意村名便引人駐足 —— 其取自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2019 年由原湖西村、兆潭村優化調整而來。鄉賢周望佐攜團隊依地圖游覽,淳樸村民的熱情、積淀深厚的歷史氣息,迅速拉近了與這座村莊的距離。
隨著調研深入,團隊展開詳盡考察,并與鄉賢周望佐、研學項目負責人孟聰深度交流。

在周望佐家中,一段鄉村蝶變史緩緩鋪陳:江楓村曾是雨季遭洪水侵襲、財產損失嚴重的貧困村落,如今卻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逆襲為省級景區村。楠溪江賦予其寶貴自然資源,雨季水流沖積的肥沃土壤,孕育出特色種植產業;建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糖廠雖已停用,高聳的煙囪仍靜靜訴說著往昔制糖史,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
與研學項目負責人孟聰的對話,讓團隊清晰掌握江楓村研學發展現狀與現存問題。途中偶遇的研學團隊,更成為鮮活調研樣本:小學生覺得項目缺乏特色,與其他地區同質化;初中生則反映項目分散,難以保持參與興致。隨后,團隊專訪江楓村村書記、“最美溫州人” 周望東,他坦言,自 2022 年發展研學以來,村莊經濟顯著提升,未來仍需優化模式,以研學筑牢精神文明根基。

此次調研,不僅讓團隊見證江楓村從貧困到繁榮的蛻變,更精準捕捉到其研學發展的痛點:項目分散缺乏聯動、文化底蘊挖掘不足、文旅融合待完善。基于此,團隊探索出 “沉浸式文人體驗 + 甘蔗種植” 的研學新路徑 —— 以永嘉學派文化為魂、特色甘蔗種植為脈,串聯分散項目,活化農耕智慧,破解同質化難題。
從初遇的驚喜到深入的探究,這場調研既是浙財學子踐行實踐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助力鄉村發展的務實之舉。江楓村的故事,是千萬鄉村振興的縮影,而調研中凝聚的智慧與方案,將為其注入新動能,推動這座千年古村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也為更多鄉村探索發展新路徑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