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聲里的愛國旋律
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 通訊員 秦蔡甜
2025年8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走進南京市鼓樓荔枝廣場二期,空調風混著孩子們的笑聲在活動室里打著旋。課程涉及到了在建軍節這天為解放軍叔叔唱歌,可以對學生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課堂初見,家國旋律早浸潤
推開那扇貼著音符貼紙的門時,十幾個孩子已經端坐在塑料凳上。他們中最小的不過七歲,扎著羊角辮的腦袋剛及桌面;最大的十四歲,眉眼間已顯露出少年人的輪廓。但無論年齡大小,孩子們都保持著近乎一致的坐姿——脊背挺直,雙手輕放在膝蓋上,目光齊刷刷地落在門口,沒有尋常孩童的喧鬧,只有一種超越年齡的沉靜。成員微笑著打招呼,簡單介紹了自己,并問他們平時喜歡唱什么歌。沒想到,一個戴著紅領巾的男孩立刻舉手:“老師,我們能唱《我和我的祖國》嗎?爸爸經常在家里放這首歌。”其他孩子也紛紛點頭,眼睛里閃爍著期待的光芒。那一刻,大家突然意識到,這些孩子的生活里,或許早已浸潤著不同于普通家庭的旋律。他們的父母曾是軍人,家國情懷對他們而言,不是課本上的概念,而是生活中真實的回響。
二、歌聲傳情,唱出真摯家國愛
鋼琴前奏響起,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原本還帶著些許羞澀的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挺直了背,聲音洪亮而堅定:“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們的歌聲并不完美,有些孩子跑調,有些節奏不穩,可就是這樣不完美的歌聲,卻蘊含著無比真摯的情感,讓整個教室的空氣都變得肅穆而溫暖。成員還注意到,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女孩唱到“我最親愛的祖國”時,眼眶微微發紅;而坐在角落里的一個男孩,雖然聲音不大,但每一個字都咬得格外認真。
成員不僅逐句教唱,還詳細講解了歌曲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創作背景,讓孩子們在學唱的過程中深刻理解軍歌所承載的意義。孩子們熱情高漲,用嘹亮的歌聲表達著對軍人的崇敬和對祖國的熱愛。在最后的合唱展示環節,孩子們站成整齊的兩排,面對聞訊而來的家長和其他志愿者,再次唱起那首已經刻進心里的歌。這一次,他們的聲音更加洪亮,節奏更加整齊,連最靦腆的孩子也揚起了下巴,眼神里閃爍著光芒。
三、、初心不改,基層綻放志愿光芒
這次活動不僅學生學會了許多新的知識技能,豐富了暑假生活。對大學生志愿者也有重大意義,參加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師范生,這次教學活動也為他們日后正式邁入課堂教學提供了經驗,讓成員們懂得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小孩子相處并且傳授知識。實踐出真知,很多教學方法光在通過課本學習不夠的,這次活動給師范生志愿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深入課堂得機會。夕陽西下,荔枝廣場的燈光漸次亮起。孩子們牽著家長的手離開,嘴里還哼著那熟悉的旋律。志愿者們站在活動室門口,看著那些蹦蹦跳跳的身影,突然明白:所謂文化自信,所謂家國情懷,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口號。它藏在孩童真摯的歌聲里,落在年輕人堅定的腳步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里,生生不息,永遠年輕。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