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杏林探脈·醫派尋源隊尋訪江蘇省名中醫邵榮世教授
【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杏林探脈·醫派尋源隊尋訪江蘇省名中醫邵榮世教授
杏林探脈承仁術醫脈尋源溯本心
“走訪東氏傳人,領悟針灸魅力”
2025年7月13日,薪火實踐團“杏林探脈·醫派尋源”隊走進南通市中醫院,對話江蘇省名中醫、孟河醫派傳人邵榮世教授,探尋孟河醫派的守正創新之路。訪談聚焦孟河醫派“輕清靈動、醇正和緩”的用藥特點,了解如何遵循“辨證要準,用藥要輕靈”來調理脾胃、保護人體的正氣;探索孟河醫派“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傳承新方式。
- Part 01 -訪談對象簡介
邵榮世,南通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教授、南通市中醫院名譽院長、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第三、四、五、六、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貼。隨后經評審,自2011年起設“邵榮世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 Part 02 -聚焦訪談:孟河醫派的傳承與創新
01流派傳承邵教授作為孟河醫派的傳人,臨床治脾胃病最核心的思路就是“調升降、和陰陽、顧虛實”。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氣機升降的關鍵樞紐,所以她特別重視調理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吳門醫派“脾胃分治”的理論和江蘇地區濕邪較重的特點深刻影響了她的辨證思路。在臨床實踐中,邵教授善于融合兩派之長:常用葉天士的甘涼濡潤法治療胃熱證,同時也注重燥濕運脾來治療脾濕證。尤其是針對南通地區多見的脾胃濕熱證,她常遵循孟河醫派“輕可去實”的治療原則,實現有效祛濕的同時,又可避免藥材苦寒敗胃。02守正創新邵教授認為醫派與時俱進的關鍵在于“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結合現代人壓力大、熬夜多的特點,患者很容易出現“肝郁化火又傷陰”的情況,邵教授在費老先生“調肝和胃”的基礎上,加上女貞子、旱蓮草這類滋養腎陰的藥來涵養肝木。對于由焦慮引發的脾胃病,則在治脾胃的同時兼顧“疏肝”,比如用甘麥大棗湯配合柴胡疏肝散。此外,邵教授的團隊也在進行中醫的“數字化”探索,如把舌象、脈象等做成圖譜,讓傳統的中醫辨證方法更生動、現代。03承古啟新邵榮世教授為青年學子指明了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提出三點核心建議:1.“讀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這些中醫典籍務必要下功夫精讀,筑牢理論根基。2.“跟臨床” 隨師臨證,實踐一線,體悟如何以輕靈之法化解復雜病證。3.“悟其神”不能死記硬背、機械地套用方子,重在理解其精髓,把握辨證論治的靈魂。最后,邵教授特別強調,青年學子需中西醫并重。她指出,現代醫學的檢查手段可作為獲取信息的輔助工具,幫助我們診斷,但絕不能替代中醫辨證論治思維這一核心。
- Part 03 -成員感想
教授將孟河醫派"輕靈平和"的學術精髓融入脾胃病治療,以升降調樞機、寒熱和陰陽、通補顧虛實,處處彰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尤其是她對四季調護脾胃的觀點——春疏肝、夏化濕、秋潤燥、冬溫陽,彰顯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智慧。作為一個中醫學學子,我一定會謹記先生“守經典之本,應時代之變”的教誨,努力在中醫學領域深耕。———茍燁馨采訪邵榮世教授是一次難忘的學習經歷。他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敬佩,尤其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深刻見解,展現了傳統醫學的當代價值。他提到"守正創新"的理念,強調既要尊重經典,又要與時俱進。這份堅守與開拓并重的智慧,讓我對中醫藥的未來充滿信心與期待。———王哲祎采訪邵榮世老師讓我獲益良多。她以"輕清調養"為要旨,善用厚樸、半夏等芳香化濕之品,精于半夏瀉心湯的辛開苦降之法,將孟河醫派的醇和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三綱辨治"脾胃病的思路,既恪守傳統又與時俱進,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獨特魅力。———楊美紅
- Part 04 -【結語】
杏林探脈尋醫源,薪火相傳啟新篇。此次與邵榮世教授的對話,不僅讓實踐團的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孟河醫派“輕清靈動、醇正和緩”的學術精髓,更見證了中醫人在守正創新路上的智慧與堅守。從“調升降、和陰陽”的辨證思路,到“數字化”脈象的現代探索,中醫的傳承既需扎根經典,又當與時俱進。展望未來,中醫流派的發展必將如江河奔涌,匯古融今。愿更多青年學子以邵教授“讀經典、跟臨床、悟其神”的箴言為指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千年岐黃之術煥發時代生機,為人類健康貢獻東方智慧。薪火不熄,醫道長青!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