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孟河薪傳隊尋訪四名家故居
【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孟河薪傳隊尋訪四名家故居
孟河醫脈溯根源
青衿問道承岐黃
前言
2025年8月16日,薪火實踐團孟河薪傳隊的成員走進江蘇常州孟河鎮,開展了孟河醫派傳承與發展的調研工作。本次調研聚焦于探尋孟河醫派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回響,隊員們先后走訪了費伯雄故居、馬培之故居以及丁甘仁故居,并采訪了孟河中醫院的老師,旨在通過實地探訪,了解孟河醫派的發展脈絡與核心特色,從醫家事跡與臨床傳承中感受這一中醫流派的深厚底蘊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尋訪收獲
費伯雄
“和緩醇正”立根基,奠定流派學術底色
隊員們首先走訪的是費伯雄故居。通過參觀,隊員們得知費伯雄生長在世醫家庭,家學淵源,先儒后醫。懸壺執業不久,即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著有《醫方論》、《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食養療法》、《怪疾奇方》等。
在費伯雄故居的陳列中,“不炫奇、不競異,惟在理明法守”的醫論手稿格外醒目。作為孟河醫派的奠基者,費伯雄以“和緩醇正”為核心思想,主張用藥平和、辨證精準,摒棄偏激療法。這種理念打破了當時醫界炫技逐奇的風氣,為孟河醫派確立了“重實效、輕虛玄”的學術基調。其《醫醇剩義》《醫方論》兩部著作,成為流派后世醫者的入門準則,讓孟河醫派從地域醫家群體躍升為有系統理論支撐的學術流派,為后續發展筑牢根基。
丁甘仁
“傳醫廣教”開新局,促成流派薪火燎原
接著,隊員們前往了丁甘仁故居,可惜的是此故居未對外開放。但后來聽孟河中醫院的老師講述,目前的丁甘仁故居是仿制的,真正的故居已毀。值得慶幸的是,孟河中醫院有丁甘仁的相關記載,通過老師的講解,隊員們了解到作為孟河醫派的“傳火者”,丁甘仁打破“醫不外傳”的傳統,在上海創辦學校,系統傳授孟河醫術,培養弟子數千人,更將流派思想與西醫知識融合,開創了“中西醫匯通”的先河。他“廣收門徒、開放傳承”的模式,讓孟河醫派從孟河小鎮走向全國,甚至遠播海外,使流派從“地域性學術群體”發展為影響深遠的醫學體系,完成了從“地方名醫集群”到“全國性醫學流派”的跨越。
馬培之
“內外兼通”拓疆域,推動流派走向鼎盛
隨后,隊員們前往了馬培之故居,但此故居也未對外開放。幸運的是,在尋找過程中,小隊們詢問了附近的一家私人診所的醫生,據他所說,馬培之先生是武進人,擅長外科,著有《外科集腋》和《外科全生集》等。結合隊員們在網上查閱的資料以及老師的講解,隊員們了解到,作為費伯雄之后的領軍者,馬培之突破“內科為主、外科為輔”的傳統,將外科診療精細化,尤擅瘡瘍、正骨,同時深耕內科雜癥,形成“內外兼通、手術與湯藥并重”的特色。他曾入宮為慈禧診病,獲“天下第一手”贊譽,讓孟河醫派聲名遠播至京城。這種“廣納博采、突破邊界”的實踐,使孟河醫派的診療范圍大幅擴展,從江南地方流派成長為全國矚目的醫學高峰,迎來鼎盛時期。
巢渭芳
“辨證精微”守根本,延續流派臨床精髓
由于地圖上沒有巢渭芳故居,隊員們詢問了很多人,但都不知道在哪里。最后,通過網絡搜索并結合孟河中醫院老師的講述,隊員們得知巢渭芳得馬培之真傳,擅內、外、婦、兒各科,治傷寒有特長。對時病急癥有獨到之功,尤精于應用火針治腸癰和化膿性外科疾病。
作為孟河醫派“穩扎穩打”的代表,巢渭芳以“辨證精微、用藥靈動”著稱,尤其擅長處理疑難雜癥。他不盲從經典,注重結合地域氣候(如江南濕熱體質)調整診療方案,將費伯雄的“和緩”思想細化為“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臨床準則。這種對“精準辨證”的堅守,成為孟河醫派在鼎盛期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既延續了流派核心思想,又以靈活實踐應對多樣病癥,讓流派學術在傳承中更具實用性。
結語
此次尋訪,通過對四位名家故居的探索,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孟河醫派從奠基、鼎盛到傳承發展的完整歷程。費伯雄的學術奠基、馬培之的技藝拓展、巢渭芳的本土堅守、丁甘仁的教育傳承,共同構成了孟河醫派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為當今中醫藥傳承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與精神動力。雖然故居大部分沒有開放,甚至巢渭芳的故居都沒有找到,但是烈日炎炎下走訪的經歷,加上老師詳細的介紹,不僅讓隊員們真切體會到孟河醫派的源遠流長,還堅定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學習中醫的信念。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