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浙江工商大學“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實踐團探訪海寧黃灣煙火集。這處扎根于“水果之鄉”的市集,以“非遺+美食+潮流”為特色,通過主題化運營、助農聯動與文化賦能,打造出城郊共富新樣本。實踐團對話負責人焦經理及多位攤主,解碼其融合政策、商業與民生的創新路徑。
圖1焦經理和實踐團成員的合照
政企協作齊拓荒:從“生地”到共富樞紐 “2013年籌備時,黃灣鎮經濟艱難,這片圍墾地還是一片沉寂。”煙火集負責人焦經理回憶。對于這一困境,政企協作成為破局關鍵: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與基建配套、市集聯動周邊果農打造季節性主題(如踏青季、橘子音樂節等),將荒地轉化為“助農+非遺”的活力樞紐。如今,煙火集日均客流超萬人次,帶動鎮域商業經濟躍升,周邊房產價值趨穩。焦經理強調:“居民從反對到認同,歸屬感是共富的基石。”
圖2焦經理接受實踐團成員的采訪
文化助農雙驅動:水果之鄉的差異化突圍 依托黃灣“水果之鄉”基因,煙火集以果農需求為核心設計動態主題:春季草莓市集、夏季蜜桃嘉年華、秋季柑橘音樂節……“果農低門檻入駐,新鮮水果直達消費者。”焦經理介紹。此舉既解決農戶銷路,亦避免同質化競爭。攤主楊先生坦言:“我們賣應季水果,品質是核心競爭力,不怕比價!”
圖3實踐團成員采訪攤主
同時,市集深度整合非遺資源,推出手工DIY、扎染、瓷刻等體驗工坊,并開發“果香扎染”“柑橘紋刻”等本土化文創產品。每周小活動、每月大主題的節奏,吸引親子家庭與青年群體。“包餃子活動能學手藝,還能買農戶的菜!”游客李女士點贊。此外,市集設立大學生實踐基地,提供房租減免與創業輔導等相關政策支持,讓青年成為非遺傳承新力量。
制度管理筑生態:小攤位的安穩與底氣 不同于簡單的“價高者得”或頻繁輪換,煙火集采用“自由選擇+穩定租期”模式。小吃攤主楊女士的攤位已在分岔路口經營多時,“位置固定,老客熟門熟路,生意才有根基!”她感慨道。這種穩定性讓攤主能用心經營,培育回頭客。
食品安全是煙火集的底線,也是共識。“食品安全證明?那必須得有!”采訪中,多位食品攤主異口同聲。這不僅是對顧客健康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生意的保護。“這是責任,不然出了問題,客人投訴,自己也做不下去。”一位攤主樸實的話語,點明了食安證明的雙重意義。管理方將此作為硬性要求,為消費者的舌尖安全兜底,也讓誠信經營的攤主更有底氣。
共富前行向未來:精準扶持與長效運維 煙火集每月開展經營調研,定向幫扶弱勢攤位;同時限定商戶租期,篩選優質經營者,杜絕“快閃式”投機。對于未來挑戰,焦經理指出關鍵在于“穩中求質”、“不盲目擴張,而要深耕需求”。為此,市集已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專員每日現場調研,結合數字化工具分析客流偏好,為活動策劃提供數據支撐,讓攤主有錢可賺,讓游客來有所樂。
圖4實踐團成員向工作人員發放問卷
從果農的籮筐到非遺匠人的指尖,從大學生的創業夢到攤主的燈火長明,黃灣煙火集證明:共富需要“政策精準度、商業創新力與文化凝聚力”的三重奏。它不僅是消費場所,更是一個“讓農民增收、讓青年扎根、讓文化鮮活”的共生系統。當季水果的甜香與非遺傳習的笑聲在此交織,這片土地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溫暖答卷——共富之路,始于煙火,歸于人心。
圖5工作人員帶實踐團成員參觀煙火集
文案: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會實踐團隊
攝影: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會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