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理工大學學子返鄉助力荒漠植綠 勇擔使命守初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曾經,沙漠在人們眼中是蒼涼與荒蕪的象征。而如今,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沙漠治沙成為守護生態家園的重要戰役。2025年的暑期,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卻阻擋不了蘭州理工大學大學生“固水育綠”實踐團隊奔赴荒漠、播撒綠色希望的腳步。實踐隊懷揣著對生態保護的熱忱,踏上前往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的治沙道路,以青春之姿,投身到治沙植綠的實踐中,在沙海之上書寫屬于青年的擔當。
初入沙海:種植實踐悟艱辛實踐伊始,團隊成員投身于耐旱植物種植環節。
梭梭、沙柳,這些沙漠生態的“守護者”,成為實踐隊親手栽種的對象。拿起工具,在滾燙的沙地上挖坑,才深知沙漠環境的嚴苛——沙質松散,水分極易流失,每挖一個種植坑,都要花費比普通土地更多的力氣。將幼苗植入坑中,小心翼翼培土、澆水,一系列操作下來,汗水早已濕透衣衫。在種植過程中,成員深入學習植物習性。梭梭耐旱性極強,根系發達,能在深層沙土層尋找水源;沙柳則適應性廣,枝條韌性好,是固沙的“能手” 。通過親身實踐,真切感受到沙漠植樹的艱難,每一株存活的幼苗,背后都飽含著治沙人的心血,也讓成員對后續治沙實踐多了份敬畏與執著。
實驗推廣:探索治沙新路徑為探尋更有效的治沙方法,實踐隊設計對比實驗,設置傳統種植、草方格固沙及草方格加SAP(高吸水性樹脂)三種實驗組。傳統種植是基礎,讓我們了解常規治沙模式的流程與效果;草方格固沙則是經典手段,利用麥草等材料編織方格,削弱風力,截留水分,為植物生長營造小環境;草方格加SAP實驗組,借助SAP的保水特性,試圖提升沙漠土壤的儲水能力。在實踐中,掌握各類技術要點,將不同固沙方式應用于沙地。同時,走訪當地治沙站,與技術人員交流,是寶貴的學習過程。他們分享長期治沙的經驗,從不同固沙模式的適用場景,到應對沙漠特殊氣候的技巧,讓成員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深度融合。組織村民培訓會,成為治沙技術推廣的關鍵一步。實踐隊現場演示SAP保水效果,將SAP與普通沙土混合,澆水后,SAP能快速吸收并儲存水分,干燥后又可緩慢釋放,直觀展現其優勢。講解草方格維護要點時,從方格材料選擇、鋪設密度到定期檢查修復,細致說明,幫助村民掌握實操技能,讓治沙技術在基層落地生根,帶動更多人參與沙漠生態治理。
數據采集:用科學記錄成長數據采集與成果總結,為治沙實踐裝上“科學引擎”。實踐隊采用雙軌制監測方案,短期快速驗證階段,每日3次檢測土壤含水量,不同實驗組的數據差異,清晰展現各類治沙模式的保水效果,并將這些數據展示給村民。草方格加SAP組,土壤含水量明顯高于傳統種植組,驗證了新技術的潛力。長期系統觀測中,持續追蹤植物生長指標,如株高、冠幅、根系發育情況,以及固沙結構穩定性,建立生長周期數據庫,記錄沙漠植物從幼苗到成株的變化軌跡。實踐感悟:以青春力量護生態此次沙漠治沙社會實踐,于實踐隊而言,是一堂生動的生態教育課。沙漠并非生命禁區,只要付出努力,科學治理,就能喚醒沙海的生機。
從親手種植的艱辛,到實驗推廣的探索,再到數據采集的嚴謹,每一步都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治沙工作的復雜性與重要性。這不僅是生態修復的實踐,更是責任與使命的傳承。以青春力量,參與守護生態家園,雖只是治沙長河中的一小段旅程,但無數個這樣的實踐,終將匯聚成沙漠變綠洲的磅礴力量。未來,愿繼續深耕生態實踐,讓更多沙漠披上綠裝,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沙海之中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一代對生態保護的擔當,讓沙漠治沙的綠色希望,在更多人手中傳遞、生長,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篇章。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