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引導青年師生扎根中國大地,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深入新農村開展實踐研學和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商學院“星火傳馨,心聆共鳴”社會實踐隊致力于以支教為主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親身經歷了解鄉村青少年的學習狀況。同時在大江邊村村民委員會的支持、家長助力、典范帶動等多方協作下,進一步為大江邊村的支教事業與鄉村振興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旭日東升,在吉安的第一個清晨,悄然拉開帷幕。這一天里,書頁的墨香與黏土的芬芳交織,成為鄉村暑期最鮮活的注腳。“姐姐,這個字怎么讀?”6歲的小孩指著《小熊繪本》上的“橋”字,聲音像沾了晨露的草葉。這是志愿者今天聽到的第一句提問——半小時前,小滿還躲在書架后,偷瞄著這個扎馬尾的陌生人。自愿者把繪本平攤在膝頭,用手指沿著橋的弧線畫圈:“這個字讀作橋,連接這河邊的兩岸”小孩目光看向書本,諾有所思。
窗邊的長凳浸著晨露,初一的陳雨萌將語文練習冊推至桌沿,指尖在"對仗工整"的題目旁絞出褶皺。"這些句子像繞藤的絲瓜,纏得人腦殼疼。"她盯著"天對地,雨對風"的韻腳表,眉頭蹙成永修古橋的石紋。志愿者徐米恪未急著講解,卻從旁邊的書架上拿下一本詩書:"你看清代詩人寫的'虬津渡頭千帆過,吳語楚音兩岸和'——這兩句就像村口老樟的枝椏,左右對稱著生長呢。"他展開竹枝詞抄本,紙頁間滲出墨香與樹木氣息。雨萌湊上前,指尖劃過"千帆過"與"兩岸和"的對仗處。徐米恪便拿起丟在一旁的語文練習冊:"試著看看'柘林湖光映晚霞'這詩的意境?就當給湖面搭座文字的橋。"小姑娘沉吟片刻,便開始揮毫潑墨。
結束陪讀活動,實踐隊開展雕塑繪色活動。玻璃幕墻篩下碎金,落在三十多雙沾滿彩泥的小手上。彩泥在指尖醒成童話:恐龍脊背抹著后山松針的蒼綠,瓢蟲鞘翅暈染番茄地的緋紅,都被孩子執意調作村口荔枝的珊瑚色——要把鄉土的呼吸,鎖進卡通輪廓里。
七歲阿楠攥著竹筆桿,往“小怪獸”眼眶點染靛藍:“這是追螢火蟲時的天!”志愿者指尖沾了半抹玫紅,那是給“蝴蝶”翅膀調制的稻花漸變色,在濕潤的泥面上洇開,像晨露漫過稻穗的溫柔。十二歲的雨薇正用牙簽雕琢“恐龍”鱗片,刀痕里嵌著腌菜壇雕花的老手藝,“跟奶奶偷學的時光密碼!”他笑出小虎牙。
顏料碟里的清水晃出流動的虹,映著鼻尖的汗珠。當暮色試探窗欞,彩泥們完成了奇妙蛻變:菠蘿紋摹著曬谷場的竹匾肌理,愛心褶皺復刻老樟樹的樹皮紋路,竟藏著秧苗移栽時的水波紋路。這些被鄉土色浸潤的作品,不再是單純的手工,而是孩子們以顏料為語、指尖為筆,書寫的“鄉村童話”——每道筆觸里,都棲息著大江邊村的風、晨露與生長的力量。看著他們露出的燦爛明媚的笑容,那些笑容化作光的回贈,讓青春與童真,在彩泥的芬芳里,完成一場溫柔的對流。
在村民委員會培育祖國的花朵、體悟鄉村振興;以生動的活動勾勒出幸福畫卷。此行,“星火傳馨,心聆共鳴”社會實踐隊不僅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更以實際行動助力了鄉村振興。在后續的實踐活動中,弘揚偉大革命精神,踐行志愿服務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