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早晨,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商學院“共青薪火,栗耘興鄉”社會實踐隊伍繼續整隊前往栗坂村進行“三下鄉”實踐活動。晨光初破云翳,實踐隊員們踏著熹微的朝露,懷揣熱忱,向著栗坂村的方向出發,開啟今日充實而有意義的三下鄉實踐之旅。
在鄉土里破繭的生活追光者

在采訪中我們遇到了查冬梅阿姨,她像是一本攤開的生活志,每一頁都寫滿熱忱與堅韌。作為文藝愛好者,她把鄉村文藝的火種,通過屏幕傳遞到天南海北?蛇@背后,是她對熱愛的死磕——從跟著村書記組織的文藝課學唱練跳,到自己摸索直播門道,把農閑時光焐熱成發光的熱愛。和她聊天,說到直播時眼睛發亮的模樣,讓我們看見鄉村人擁抱新事物的拼勁,原來傳統與新潮,能在一方屏幕里這么鮮活地交融。

還聽其他村民講起村里的變遷,有人說早年墾荒的艱辛,有人嘮如今政策帶來的便利,那些帶著泥土氣的講述,拼湊出栗坂村的成長軌跡。在這些對話里,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歲月的聆聽者,觸摸到鄉村最真實的溫度——有堅守、有改變,有平凡日子里攢下的閃光。
在躬身埋薯中觸摸大地的脈搏

“薯藤得斜著栽,根部埋深些,葉子要透氣。”墾荒園的叔叔教我們的。第一次踩上松軟的土地,新翻的泥土裹住腳踝,潮濕的土腥味混著草木香撲面而來。有人握鋤時總刨得深淺不一,有人捏著薯藤無從下手,手掌很快被粗糙的莖稈磨得發紅。叔叔蹲下身,用沾滿泥土的手指劃出標準的栽種間距:“記住,薯苗要像排隊的士兵,根扎得正,才能長得壯。”

在反復練習中,大家漸漸找到節奏:揮鋤開溝、彎腰埋藤、攏土壓實,動作愈發利落。三小時后,原本光禿的田壟整齊排列著新生的薯苗,每株藤蔓都迎著陽光昂起嫩綠的葉片。“以前只知道紅薯香甜,現在才明白,土里刨食的每一步都不容易。”隊員們摸著酸痛的腰,望著親手栽種的田地,真切體會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分量。這場泥土里的實踐課,讓我們在與土地的親密接觸中,讀懂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深刻含義,更感受到鄉村振興的使命正沉甸甸地落在肩頭。

從高樓林立到田壟縱橫,從書本理論到泥土實踐,這群青年以種薯為墨,在鄉村振興的卷軸上暈染青春底色。他們懂得,鮮活的“思政課堂”始終在腳下——在每回躬身埋藤的專注里,在每捧泥土的溫熱中,在每株薯苗的舒展聲中。前路漫漫,青年們將循著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指引,讓青春之鋤深耕鄉土厚壤,以躬身實踐印證:當青年根系深扎鄉村,當鄉土養分反哺成長,這場雙向奔赴的時代敘事,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最蓬勃的注腳。